放大圖片
■廣州火車站見證中國30年來流動人口的變遷,龐大的流動人口推動著社會管理模式的蛻變。資料圖片
過去十年,不僅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十年,也是社會新老問題交錯、多種矛盾疊加的十年。在13億人口中逾2億流動,每年春運都會創下人類「大遷徙」新紀錄的中國,社會管理的任務之重、挑戰之大、難度之高,前所未有。如何管理社會、服務民眾,是中共作為執政黨必須要面對的重要課題。10年間,中共逐步摒棄「統管」的硬性思維,轉變「服務」意識,探索創新社會管理模式。展望未來社會管理問題的發展,多位專家表示,今後社會建設仍要以民生為重點,建立和完善中共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
自中共十六大以來,社會建設被納入中共的執政布局,成為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同等重要的關鍵戰略。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十七大要求「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更以專章形式納入「十二五」規劃。
2011年2月,中共召開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同年9月,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更名為中央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委員……這一系列涉及制度、法規、機構設置等方面的舉措,顯示出中共已將社會管理問題上升到事關執政地位、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的重大戰略課題。「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是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對社會管理工作提出的總要求。
促進社會公平公正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元竹認為,中國當前最突出的社會問題包括:流動人口及其安置問題、各類特殊人群就業與發展問題、大學生等群體的就業問題、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管理問題、轉型中的社會心態問題等等。
丁元竹指出,在今後一個時期,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仍然要將民生作為重點,以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為目標,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以基層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為重點,加速扁平化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寓管理於服務之中。
管理與自治應良性互動
形成執政黨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模式,不僅是官方及學界對中國社會管理發展的共識,更是各地試點的關鍵。西北政法大學校長賈宇認為,做到政府行政管理和公民自治的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是建立中國特色社會管理格局的關鍵。
賈宇認為,首先要實現由小社會、大政府,向大社會、小政府轉型,政府讓渡一部分權力和空間給社會組織和公民。其次,政府要在一定程度上與國企切割開來,更多發揮監管職能。第三,要確立公民主體,促進公眾參與,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措施出台前充分聽取公眾意見。
除此之外,還要樹立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理念,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協同作用,建立社會共同治理結構。同時,還須更多注重運用非營利組織、志願者等,充分發動公民個人參與社會事務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