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名單分析:十八大主席團 正部級高官最多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1-08]
放大圖片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7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預備會議。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十八大報道組 王玨)十八大預備會議昨天選出247名主席團成員,這個大會的領導機構不僅雲集黨政軍要員,還涵蓋經濟、文化、科教、體育等領域翹楚以及基層優秀中共黨員,可謂精英雲集。與237人的十七大主席團相比,本次大會主席團人數多10名,且其中112人是新進入主席團的成員,共有102名十七大主席團成員退出。

江澤民李鵬等元老在列

 預備會議通過習近平為大會秘書長。時值中央領導集體新老交替的2002年的十六大,大會秘書長由當時中央負責黨務工作的胡錦濤擔任。

 多名已經退居二線的中共元老位列十八大主席團,他們是江澤民、李鵬、萬里、喬石、朱鎔基、李瑞環、宋平、尉健行、李嵐清、曾慶紅、吳官正、羅幹。

滬津渝粵黨政一把手入選

 記者觀察到,主席團方陣中規模最大的依然是黨政正部級高官。一般來說,地方層面,各省市、自治區的黨委書記都是主席團成員。新進主席團的封疆大吏還有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寧夏自治區書記張毅、西藏自治區書記陳全國、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湖南省委書記周強、雲南省委書記秦光榮、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廣西自治區書記郭聲琨等。

 省級行政「一把手」位列主席團,一般屬於兩種情況:第一種:民族自治區的政府主席進入主席團,如西藏主席白瑪赤林、新疆主席努爾.白克力、廣西主席馬飆,寧夏主席王正偉、內蒙古主席巴特爾。除王正偉,其他四名主席都是主席團新面孔;另一種是省市黨委書記本身是政治局委員,則該省(市)行政主官也是主席團成員,如上海、天津、重慶、廣東,其黨政一把手今次都進入了主席團,其中上海市市長韓正、天津市市長黃興國、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廣東省省長朱小丹都是首次進入主席團。

彭清華王光亞為新成員

 中央各部委及中直機關代表團中,不少大員新入選十八大主席團名單,如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栗戰書、民政部部長李立國、衛生部黨組書記張茅、電監會主席吳新雄、全國婦聯黨組書記宋秀岩、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工信部部長苗圩、住建部部長姜偉新、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國資委主任王勇、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審計署署長劉家義、交通部部長楊傳堂、教育部部長袁貴仁、鐵道部部長盛光祖等。

 港人熟悉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全國政協副主席廖暉、香港中聯辦主任彭清華、澳門中聯辦主任白志健、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也都是主席團成員。其中,彭清華和王光亞為主席團新成員。

軍方多名重量新星矚目

 軍方代表中,新面孔包括多名重量級解放軍將領,包括新晉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許其亮,新任總參謀長房峰輝、總政治部主任張陽、總後勤部部長趙克石、總裝備部部長張又俠、南京軍區司令員蔡英挺、空軍政委田修思、海軍政委劉曉江等。

 除政界要員,主席團成員中涵蓋不少企業界巨頭,來自大型國企掌門人頗為打眼,如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中海油董事長王宜林、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他們領導的企業大都已躋身世界500強,成為代表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力量,其中王宜林是主席團新面孔。另外,掌舵中國著名民企海爾集團多年的張瑞敏繼十六大之後本次也再度進入主席團。

 文化、科教、體育等領域翹楚此番也成為主席團的靚麗風景線,如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清華大學黨委書記胡和平、著名花樣滑冰名將趙宏博等。另外一直在一線默默奉獻的基層黨員也有入選,如中航工業西安飛機國航部件總廠裝配鉚工薛瑩、有「當代雷鋒」美譽的遼寧鞍山鋼鐵集團職工郭明義等。

相關新聞
中共十八大今開幕 全面部署改革開放 (圖)
十八大今日 (8日) 議程
名單分析:十八大主席團 正部級高官最多 (圖)
主席團常務委員會名單 (41人)
十八大主席團成員名單 (247人)
政改從國情出發 黨內民主是生命 (圖)
小特寫:蔡名照自信揮灑 (圖)
預備會通過十八大議程 (圖)
收入分配改革思路已定
內地經濟有望企穩 (圖)
兩岸政治議題 遲早要面對 (圖)
薄熙來劉志軍案教訓深刻
記者數量較上屆增加四成 (圖)
中央人事更替 對港政策不變 (圖)
全台熱議十八大 馬籲抓住良機 (圖)
關注對港政策 方可把握先機
港區政協盼改革開放推進 (圖)
港台記者:十八大更開放透明
外媒:十八大是今年世界最重要事件 (圖)
深圳續為國家改革探路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