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二中午,朱培慶介紹他的朋友劉石佑和拍檔蔡德儀給我認識,在座還有同事陳婉紅。寒暄過後,劉先生拿出厚厚的一冊線裝書給我看,原來竟是印刷精美的全套《帝女花》。劉先生崇拜唐滌生,因此灌錄了全套《帝女花》來紀念唐滌生逝世五十周年。根據劉先生透露,他得到梅雪詩的幫忙,邀請阮兆輝、廖國森、彭熾權、任冰兒、林寶珠等職業演員相助。全書足有一英寸,內容包括全套中、英劇本及名曲精選附簡譜,英文由蔡德儀執筆。劉、蔡兩位都是業餘唱家,竟然自資出版如此鉅製,可證我過去說香港粵曲和粵劇市場由業餘愛好者主導,所言非虛。
同一日上午,出席一個早餐聚會,商談在某著名食肆辦歌壇。閒談間,有人指出為保證歌壇的演出水準,決不可讓名媛閨秀參與演出;我立即說這種想法絕對錯誤,原因一,名媛閨秀唱家不乏歌藝超群者;原因二,他們的參與為業界帶來龐大的資金。香港粵劇在八、九十年代出現興旺的景象,主要是多了富商豪門、名媛閨秀和專業人士出錢又出力;當時大老倌起班,「大堂前」座位未開始售票已由闊太全包的情景,至今記憶猷新。
其實,很多地方劇種也有積極的業餘參與者。像京劇,「票友」就是指出於自身愛好而唱戲、沒有任何功利目的的業餘演員。他們的業餘演出活動被稱為「走票」,他們聚集練唱或排戲的地方被稱為「票房」。在清末北京的票友數量無法統計。戲曲界的核心是職業演員,職業演員周圍圍繞一大批票友;票友的周圍又圍繞著一大批戲迷。職業演員、票友、戲迷彼此關係密切,職業演員常在業務上給票友以批點,有時同台演出。有些票友最後也能成為職業演員,這叫「下海」。而戲迷又常常是票友的候補隊員。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