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金鈸指出:「作為會展人,要有一種為社會服務的責任,看到社會的問題,提供服務去促進它(改善)」。記者張偉民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涂若奔)現年75歲的陳金鈸,從事會展業已30年,著名的「東盟博覽會」和「九八投洽會」都是由他設計和協助籌辦。不過,陳氏原來也是「半路出家」,30多年前曾為水電站工程師,參與過三門峽、劉家峽項目的工程設計,之後有感「市場需要、國家也需要」才轉而研究會展業,成為本港首開先河的「老行尊」。
引進「外國」助改革開放
陳金鈸回憶稱,上世紀80年代他由內地來港後,原本計劃仍持舊業,但卻發現香港並無水電站,期間適逢內地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很需要外國的技術和設備,因此在諸多朋友勸說下,他決定「幫國家做點事,搞展覽會,把外國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以及新的理念帶到中國」。職場「轉身」不僅為個人再創事業高峰,亦推動整個會展行業發展。
創業之初,陳金鈸曾遇不少困難,但都設法逐一化解。他向本報記者談及一件掌故,稱上世紀80年代曾牽頭舉辦一個關於地鐵的國際論壇,邀請名單有前蘇聯駐北京的商務代表。由於當時蘇聯跟香港沒有來往,港英政府採取「拖字訣」,一直未答覆是否批准申請。第二天論壇開始後,有本港英文報章提問為何蘇聯代表團未到場,「我很直截了當(地回答):『港英政府不批准』」。
靠傳媒迫港英政府放寬
該報章次日於頭版以頭條報道後,港英政府急忙打電話與陳金鈸溝通,稱「有事我們好商量」。他借機提出計劃再舉辦一場「蘇聯出口商品展覽會」,要求對方答覆是否批准。經其努力終於成事,該展覽會舉辦後,香港和蘇聯的商貿活動也逐步打開局面,「貿易走上了軌道,飛機也有了,馬戲團也來了」。
談及對多年經營行業的心得,陳金鈸指出,會展業是服務行業,本身無法獨立從事生產,因此主要目標應是「為其他產業服務,為國家服務,為城市服務,為老百姓服務」。他並強調,「作為會展人,要有一種為社會服務的責任,看到社會的問題,提供服務去促進它(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