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12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昨舉行首場活動,沈祖堯主講腸胃內鏡發展。劉國權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由康文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及香港中華科學與社會協進會主辦的「2012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昨日在香港科學館揭幕,開展一連3日的講座。講者包括來自香港及內地的華人學者及科學家,科研領域包括腸胃內鏡、中國載人航天科技、深海探索、稀土資源及科研成果轉化等,讓市民對當代科技發展有更深入認識。
出席昨日開幕禮的嘉賓,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兼書記處書記程東紅、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部長莫錦強、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國際部副主任周波、中大校長兼中國工程院院士沈祖堯、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教授蘇鏘、神舟飛船及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總設計師張柏楠、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劉峰、香港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李乃堯及香港中華科學與社會協進會副主席黃英豪等,陣容鼎盛。
程東紅:科學工程需社會支持
程東紅致辭時表示,香港和內地都有不少科研人員默默地為社會各方各面作出貢獻,卻甚少被人了解,所以才在前特首董建華、已故科學家朱光亞的支持下,舉辦了「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這個活動,由政府牽頭,讓社會知道他們的貢獻,至今已舉辦了10年。
她表示,現今的科學已非牛頓時期那樣,單憑好奇心就可以發展,現在的科技發展已是龐大的科學工程,還要有社會的支持,希望將來年輕人亦會加入科技發展工作,貢獻社會。許曉暉亦表示,希望可以透過這個科普活動,提高大眾對科技的認識。
昨日首場講座由沈祖堯主講,主題為腸胃內窺鏡,其後則有張柏楠講解中國載人航天科技的發展。作為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認為中國雖然起步較晚,但隨著一直發展下來,目前已是航天大國,每年發射衛星數量亦非常可觀,但未來還要發展空間站及登月,才能算是航天強國。
今日亦有2場講座進行,首先是劉峰講載人深海潛水器「蛟龍號」的研發,然後有蘇鏘講稀土資源及應用;明日最後一場講座則有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李澤湘講產學研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