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寫「正字」,顧名思義,就是寫正確的字,而非寫「錯字」、「別字」,甚至「俗字」。寫字時,無論筆劃寫多、寫少,或寫錯偏旁,只要字形不合規範,就是寫錯字。至於寫「別字」,即是把一個字寫成另外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只要細辨字形,多查辭典,「錯字」是不難發現的,但「別字」問題則複雜得多,以下謹舉部分成語常見別字為例。
「各適其適」非「各適其式」
例如「各適其適」,不少人以為「適」字只有「適合」、「適當」的意思,如解作「各自適合自己的適合」,似乎難以理解。因此有些人便把後面的「適」字改為「式」(或其他同音字),以為「各適其式」才是正字,有「各自適合自己的方式」之意。這種解法,當然是錯誤的。
「適」的本義是「往」(《爾雅》:「適,往也。」),目前常用的「適合」義(如《詩.鄭風.野有蔓草》:「適我願兮。」),則只是「適」其中一個義項而已。「各適其適」的兩個「適」字,前者指「往」,後者指「適合」,意思是指「各自去做自己適合的事。如果將「各適其適」寫成「各適其式」、「各適其色」或「各適其識」,便是寫別字了。
「似是而非」非「似是疑非」
又如「似是而非」,典出《孟子.盡心下》:「孔子曰:『惡似而非者。』」孔子厭惡「似而非」者,指那些貌似忠厚善良而實與流俗合污的偽善鄉愿。「似是而非」後來又用來指那些似真而實假,或似正確而實錯誤的事,如漢代王充《論衡.死偽》曰:「世多似是而非,虛偽類真,故杜伯、莊子義之語,往往而存。
但是,有不少人卻把「似是而非」寫成「似是疑非」,原來「看似正確而實際不是」的肯定句,竟變成「看似正確,又疑似錯誤」的存疑意思,明顯也是寫了別字。
「實事求是」非「實事求事」
還有「實事求是」,語出《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顏師古注云:「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意謂要弄清事實,以求得正確結論。「實事求是」又指要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問題,心態務實而不誇大,如明代張居正《辛未會試程策二》曰:「其所以振刷綜理者,皆未嘗少越於舊法之外,惟其實事求是,而不采虛聲。」「實事求是」的「事」指事情,「是」指正直、正確,意思相當清楚,不能寫成「實事求事」、「實是求是」或「實是求事」。
「各行其是」非「各行其事」
附帶一提,現代漢語中還有「各行其是」一詞,語見清代吳趼人《痛史》第二十一回:「我之求死,你之求生,是各行其是。」指人們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決定做事。有些人把「各行其是」寫成「各行其事」,似可理解為「各做各的事」,解釋尚在情理之中,不過此詞並無任何典故、出處,暫時亦無辭書收錄,尚未得到大眾認可,故亦屬於寫別字之列。 ■謝向榮 香港能仁書院中文系講師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