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免政爭拚民生 促撤倒梁動議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2-1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市民在立法會外請願,支持特首梁振英施政惠港。 香港文匯報記者彭子文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就特首梁振英大宅僭建事件在社會引發的爭議,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成員、從事地產行業多年的蔡涯棉昨日發表「再致社會各界人士的公開信」,分析了坊間對事件的10個疑問,論證事件僅屬疏忽和處理不完善,並不涉誠信問題,又批評有議員及政黨在沒有任何有力的理據支持的情況下,對梁振英提出不信任動議及彈劾議案,認為此舉將打擊及影響政府施政,不利於民生經濟工作,希望有關的議員和政黨能顧全社會整體利益,撤回不信任動議及取消提出彈劾議案的計劃,讓香港避過一場政爭,讓社會各界可聚焦於民生經濟工作,「這才是社會和市民之福」。

讓各界理解事件僅屬疏忽

 繼11月27日發表「致社會各界人士的公開信」,拆解坊間對梁振英大宅事件的4大疑點後,蔡涯棉昨日再以「全面剖析十大疑問:再證梁振英山頂物業僭建事件不涉誠信」為題的發表公開信,針對過去數天媒體及部分社會人士所提出的十大疑問,作出全面檢視和剖析(見表),「讓社會各界人士能更清楚理解為何事件僅屬疏忽和處理不完善,而不涉誠信問題」。

 蔡涯棉在信中提到,5號屋的僭建地庫,大宅上手業主劉耀柱在電台訪問中已承認是由他建的,而梁振英很早已主動安排地庫給予負責保安的警員作休息室,「若果梁振英知道地庫是僭建的,他只會千方百計隱瞞,不會給予任何人士任何機會去接觸地庫,更絕不會主動安排獨立第三者,特別是負責執法的警員在地庫休息,令到僭建的地庫有機會曝光,被人揭發」,而4號屋地庫擴建部分也不是梁振英僭建的。當他去年10月發覺後迅速於去年11月拆除和以磚牆密封。

 就梁振英今年6月曾向傳媒否認4號屋有僭建地庫,蔡涯棉指,去年10月、11月並無傳媒查詢有關僭建地庫的問題,而今年6月當傳媒查詢時,因為僭建已拆除,4號屋地庫確實沒有僭建,「試想,若有人問你所住的居所有否漏水,假若以前有但今天沒有,你會如何回應?你回答『沒有』完全是事實。至於有人說你為何不回答說『現在沒有,但以前有』,我認為這額外資料是否給予,因人而異,但第一種說法完全符合事實,並沒有錯」。

指僭建屬整體性社會問題

 梁振英被質疑僅以書面聲明交代,遲遲未有親身交代。蔡涯棉說,「我個人亦認同梁振英是次親身公開交代較遲,導致部分社會人士對他有所誤解,誤以為他不親身回應疑問。其實他是希望能在充分考慮媒體、立法會議員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及疑問後,就這些意見和疑問一次性向全社會作出全面總結性的交代」,而要到立法會交代,或會涉及行政立法憲制問題等,導致梁振英較遲才透過去立法會向立法會議員和向全社會作出全面、總結性的親身交代。

 蔡涯棉在公開信中又指,根據近年政府統計和發表的資料,現今全港的僭建物總數超過40萬個,說明僭建在香港相當普遍,香港絕大部分業主對僭建的關注和認識都非常不足,導致很多業主包括名人、高官、議員等都被發現有僭建問題,說明僭建在香港並不是個別業主問題,而是一個整體性社會問題。

 他表示:「我們確應對行政長官、高官、議員及名人有較高要求,但若僭建是整體社會問題而不是個別業主問題,我們便不應對他們過度嚴苛,窮追猛打,以遠較一般業主高的標準追究其責任,而應要求其以身作則,在知悉有僭建問題後馬上糾正,並加強宣傳及教育工作,將多年來社會性的僭建問題逐步根除。」

盼討論及交代後終結事件

 他認為事件已經多月討論,梁振英自6月起,包括昨日的立法會上就各方的提問及疑問作出多次的交代和回應,「我希望事件在充份討論及交代後終結」。

相關新聞
科研協作系列之:背靠祖國 (圖)
港三招衝出去 冀與內地互補雙贏 (圖)
自然科學基金委及研資局聯合研究計劃撥款
取長補短:夥清華名學者 更獲國際重視 (圖)
爭拓新機:港院校主動出擊 北上拓實驗基地 (圖)
大勢所趨:時移世易資源豐 內地出手更闊綽 (圖)
特首坦誠交代 鄭重道歉 (圖)
要求赤柱屋租客允巡視 (圖)
地下密室還原 無申報認疏忽 (圖)
三丑搗亂 逐出議事堂 (圖)
民記盼CY解釋能息爭議 (圖)
免政爭拚民生 促撤倒梁動議 (圖)
各界籲予CY「時空」落實利民措施 (圖)
工總倡團結解難 避免猜疑攻訐
蔡涯棉對「十大疑問」剖析
港區人代候選人政綱論參政報國 (圖)
特稿:范太獲李嘉誠郭炳江提名
人大制度問答
兩電若加費5% 80%市民收貨
國泰空服聖誕按章工作 元旦或罷工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