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偉
昨日共有18個組織向警方申請公眾遊行或集會,當中由人民力量組成的所謂「民主倒梁力量」遊行,據警方統計只有1千人參與,市民對遊行反應慘淡一方面是該組織擺明車馬以激進手段癱瘓馬路、包圍禮賓府,是公然違法行為,難以得到市民支持。另一方面,遊行目的是通過激烈抗爭去迫令梁振英下台,這種「倒梁第一」的立場與市民利益相違。固然,梁振英在僭建事件上處理有不當,有市民借遊行宣洩不滿可以理解,但主流民意都不贊成要梁振英「人頭落地」,令各項利民政策半途而廢。同時,新任政府半年來為解決各項民生問題殫精竭慮,初見成效,市民都希望給予政府更多的空間,不認同激化政爭令政府施政舉步維艱。激進倒梁遊行反應慘淡正顯示民意向背。
人民力量為了昨日的倒梁遊行早已部署多時,先拉攏一些激進團體組成所謂「民主倒梁力量」,繼而在遊行時間上故意選在「民陣」之前搶飲頭啖湯。「民主倒梁力量」召集人陳偉業事前躊躇滿志,預計元旦日有1萬人參加其遊行隊伍。但最終卻只有1千人參與,當中絕大部分都是人民力量的死忠支持者,雖然陳偉業死撐遊行有1萬人參與,與他原來的預計一樣,但反對派素有報大數的惡習,所謂點算既無人手也無科學方法,完全是黑箱作業。而且參與人數竟然與陳偉業估計的一模一樣,明顯是「自我實現預言」般的造假,完全沒有可信性,所以最終參與遊行人數大約在千人左右應屬事實。
兩個遊行本質上有不同
雖然「民陣」與「民主倒梁力量」的遊行都是打出倒梁旗幟,但兩者其實有很大分別。「民陣」是一個由50多個本港反對派政黨團體及海外「民運」團體組成的平台,由於陣營內團體眾多,山頭處處,所以在舉辦遊行上都要顧及不同團體的訴求,在昨日遊行中到處可見各種社會議題及訴求,包括新界東北規劃、全民退休保障、爭取雙普選、解決房屋問題、打擊水貨客,等等,甚至連「法輪功」也組織了隊伍參加,這說明「民陣」遊行是一個社會訴求的大雜燴,而解讀遊行人數也應聯繫上不同議題個別分析。然而,「人民力量」的遊行卻大為不同,其目的是單一的,訴求是明火執仗,行動激進粗暴,擺明車馬就是要「倒梁」,哪管梁振英施政有利社會,得到民心;哪管他得到中央支持,民望逐步回升,「人民力量」都要不惜一切將他拉落台,在遊行性質上與「民陣」的大為不同。
最終,人民力量的遊行慘淡收場,原因一是激進衝擊違反了本港主流價值;二是倒梁不符合香港利益,市民並不支持這種「倒米」行動。人民力量在遊行完結後立即糾眾去包圍禮賓府。在世界各國,包圍元首官邸都是極嚴重的罪行,不少國家為防有恐怖分子襲擊政要,都會將官邸周邊劃作禁區,不論是市民或是示威者都難越雷池半步。現在人民力量不但要到禮賓府,更表示會長期包圍禮賓府,這是意圖限制特首活動,意圖癱瘓政府施政的行為,也是侵犯業權的違法行為,警方理應將有關人士拘捕。本港社會一向崇尚守法理性,不會支持違法衝擊的行為,過去激進反對派的衝擊都難以得到主流民意支持,現在人民力量竟要包圍禮賓府自然難以得到響應。
政爭激烈民生凋零 非市民樂見
更重要的是,人民力量以倒梁為第一要務,這種立場與市民利益相違。現在反對派死抓不放的僭建事件,梁振英對此確實要負上責任,但人誰無過,況且有關僭建發生在他當特首之前,事後已經拆除僭建物及連番道歉,罪不致死,更沒有必要借此製造政治爭拗,阻礙政府集中精力施政。然而,人民力量卻以倒梁為唯一目的,這反映他們是政治掩蓋了理智。事實上,梁振英政府在上任半年間做了大量有利香港社會的工作:叫停「雙非」、推出港人港地、推出連串穩定樓市措施、加強扶貧工作、四處覓地建屋、通過長者生活津貼,為經濟民生籌謀,為港人福祉盡心。只要是不帶政治偏見,都會承認梁振英是有心為民做事,在半年間所做的工作也得到社會的支持。市民儘管在僭建事件上有不滿,借遊行宣洩可以理解,但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會認為因此就要他落台,人民力量的訴求是過猶不及,怎可能得到市民共鳴?
事實上,就是昨日「民陣」遊行中,市民的訴求都是期望政府解決他們關心的議題,而既要求政府為民解困,又要特首下台,這本身是矛盾的。如果特首被迫下台,特區政府立即出現群龍無首的情況,他提出的各項經濟民生政策都可能因此半途而廢,而本港社會亦將陷入嚴重的政治對抗中,政爭激烈,民生凋零,這是全社會都不願看到的。人民力量等激進反對派置全社會利益於不顧,企圖將市民綁上其反政府的戰車之中,絕不可能得到市民支持。昨日其遊行社會反應冷淡,只有一班死忠支持者叫囂吵鬧,正說明主流民意都期望社會和諧,減少內耗。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切實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漸進推進民主、包容共濟促進和諧,依然是市民所想所願,任何政客把不準民意向背,看不到時代脈搏,最終只會被民意唾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