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記者 海巖
地方官員擁有多套住房,早就不是罕見現象,可最近陸續曝光的合肥「房叔」、福建「房嬸」、鄭州「房妹」、深圳「房爺」、陝西「房姐」等「房氏宗親」,動輒坐擁價值千萬甚至上億元房產,仍令多數國人咂舌。實際上,在過去十多年房地產市場化浪潮中,房地產已是官員財產的一種重要體現形式。如今在中央的強力肅貪風暴之下,巨額房產頻成官員落馬的導火索,「房事」成了內地官員慌事。
「灰色收入」來源說不清
自去年十八大會議閉幕後,內地頻傳官員集中售房,追其原因,一方面是十八大後中央打出一系列組合拳,掀起反腐高潮,另一方面是公開官員個人財產、住宅信息聯網、房產稅擴大試點等工作有望獲得實質性推進,這迫使擁有多套房產的官員不得不採取急售房產的「割肉」之法,以免重蹈「房叔」的覆轍。
對於內地多數民眾來說,一套房子就是一個夢想,這個夢想往往需要全家人付出大半生的努力才能實現,而對政府官員來說,僅憑合法收入,也買不起動輒數百萬、上千萬的房產,他們的巨額財富往往源自說不清道不明的「灰色收入」,這樣的「灰色收入」,往往來自權力滋生的腐敗,是公權與私利交易的結果。
財產申報關鍵在公開
早在明清時代,朝廷有禁止官員在工作所在地買房的規定,違者將重罰受刑、開除公職、沒收房屋。官員限購房產,是為減少貪污腐敗的滋生土壤,一旦官員參與房地產,「公心必降,私心必增,私心一增,公心必廢」。幾百年前執政者的清醒認識,如今仍有現實意義。
嚴格的制度監督遠比口頭的「廉潔從政」承諾更具約束力。國外的成功經驗早已證明,「公務人員財產申報」是防止腐敗的有效手段,也是維護政府公信力的最好體現。目前,中國已經實行了官員財產申報制。不過,由於申報只是一種內部匯報,缺乏有效核實,以至於一些官員申報財產時往往流於形式。比如此前落馬廣州「房叔」蔡彬,多達22處房產,在其落馬前,也曾向組織申報過財產,但顯然存在瞞報行為。
就財產申報制度而言,要讓百姓信任,「公開」是關鍵。申報並公開財產,才會帶來公職人員對制度的敬畏和尊重,才能加大民眾對公職人員的監督力度。內地公職人員財產公示動議以來已有二十餘年,相關制度建設卻舉步維艱,而今中共高層痛下決心,今年誓將從多方面推進,在財產申報公開上取得進展,唯此才可能真正革除腐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