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諸葛村的巷道似通非通,如同迷宮。
在中國傳統封建宗族家庭中,每個輩分的家庭成員的名字裡,都有一個固定的行輩用字,這一直是區分長幼次序的重要方法。一般族中除少數修撰宗譜的老人,普通人很難熟知行輩。而在諸葛村,兒童從牙牙學語時就對行輩嫻熟於心,無論族內人居住何地,認識與否,一問行輩便知輩分,長幼次序井然。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原來,據《高隆諸葛氏宗譜》記載,從忠武侯公26世孫仍公開始,凡忠武侯公子孫按行輩命名,並規定行輩用字80個,代表後來的80代子孫。同一行輩,用同一個行輩用字;不同的行輩,則用不同的行輩用字。諸葛氏族的獨特之處在於,這些用字往往富有詩韻,被聰明的諸葛後裔組成了一首行輩詩,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即被要求背誦。這首行輩詩不僅便於記憶,還能做家訓之用。
搖籃裡的太公 拄枴杖的孫子
如今,在諸葛鎮居住著的諸葛亮後裔,行輩最高的為46代,最低的為55代。由於嚴格按照行輩用字區分,常常出現同輩不同歲的有趣現象。在諸葛村就流傳著這樣一句童謠:「搖籃裡的是太公,拄枴杖的是孫子。」行輩用字的發明,體現了中國傳統宗族家庭的倫理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