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2月22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聲光透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銀幕短打:電影譯名的傳統與堅持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2-2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朗天

 《驚慄大師:希治閣》(Hitchcook)上映,有人問為甚麼不把片名譯作《緊張大師希治閣》?畢竟,「緊張大師」這個諢號,本地影迷已叫了數十年。知情者解釋,電影是根據《Alfred Hitchcock and the Making of Psycho》這本以《觸目驚心》(Psycho)拍攝前後花絮為主題的論著改編,台灣把它譯成《驚慄大師希區考克:重返驚魂記》。何況,希治閣擅拍驚慄片,「驚慄」指向一個類型,「緊張」只是這類片所經營的氣氛。言下之意,用上「驚慄大師」這稱謂,除有所本,還有正名的意義。

 不過,相信大部份香港影迷,對上述說法該很難苟同。因為「緊張」非限電影氣氛,也指向希治閣本人的性情。突然跟從台譯或中譯也很難理解,因為片中字幕明明仍稱Psycho為《觸目驚心》,而非《驚魂記》,希治閣也沒叫作希區考克,片末時安東尼鶴健士也自稱為「驚慄片的緊張大師」……何故片名突然放棄港式慣譯?

 翻譯其中一個最大的敵人是不一致。文本內的不一致固是壞譯、惡譯。文本與相類文本之間的不一致,也有破壞傳統、撕裂脈絡的惡果。

 知識反映權力,有時它甚至便是權力。港譯逐漸撕離自己的粵音傳統脈絡,改向國音靠攏,是一個大家都注意到的趨勢。變化不一定不好,問題只是:當改變來得無據可依,便顯得粗暴及令人不欲依從。

 例如高達名作《斷了氣》,以前港譯作《慾海驚魂》,但後來也自然轉為現在這個定譯。但《金枝玉葉》仍不便跟譯為《羅馬假期》;《露滴牡丹開》不便隨譯為《甜美生活》。

 內地譯片名很多是直譯,常常鬧出笑話(例如把The Day after Tomorrow 譯作《後日》),台譯有時也頗令人哭笑不得,如把Three Men and a Baby(港譯《BB也瘋狂》)直譯為《三個奶爸一個娃》;Warm Bodies(港譯《熱血喪男》)意譯為《殭屍哪有這麼帥》。港譯,一向是三地中最穩當的;胡亂跟風有時不止於放棄自身傳統,甚至意味放棄文化本身。

相關新聞
《古魯家族》史前地心歷險記 (2013-02-22) (圖)
銀幕短打:電影譯名的傳統與堅持 (2013-02-22) (圖)
二手好碟:過年還是喜歡看《家有囍事》的周星馳 (2013-02-22) (圖)
影訊:獨立監製工作坊啟動 (2013-02-22) (圖)
《熱血喪男》愛到死去活來 (2013-02-15) (圖)
影音館:《虎膽龍威:擇日開戰》——Bomb To Joy (2013-02-15) (圖)
影碟別注:偷天毒犯(足本加長版) (2013-02-15) (圖)
香港國際電影節影訊 (2013-02-15) (圖)
希治閣的女人 (2013-02-08) (圖)
銀幕短打:給電影的(懺)情書 (2013-02-08) (圖)
流金歲月:姚煒的徹悟 (2013-02-08) (圖)
最新影訊 (2013-02-08) (圖)
喜劇片的地方差 (2013-02-01) (圖)
影音館:The Man With The Iron Fists—鐵拳無敵 (2013-02-01) (圖)
港產片:《少林搭棚大師》一切從飯碗被砸破開始 (2013-02-01) (圖)
最新影訊:八部經典修復 香港國際電影節搶先看 (2013-02-01) (圖)
《林肯》:去繁就簡的藝術 (2013-01-25) (圖)
銀幕短打:終極葉問 (2013-01-25) (圖)
視事追擊:《Les Revenants》法國式離魂 (2013-01-25) (圖)
最新影訊:「拉闊正能量電影節」掀起紀錄片新浪潮 (2013-01-2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聲光透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