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鯤
去年底,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政治學研究院教授徐勇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達了憂慮:自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推進新型城鎮化之後,部分地方借城鎮化東風迅速擴張城市規模、建新城、趕農民上樓、大搞房地產開發,他認為這不是城鎮化的應有之義。而近期關於內地部分城市「造城」之後房地產泡沫危機顯現,則更加證明他的擔心並非多餘。
新型城鎮化不是房地產撥雲見日、大幹快上的興奮劑。從十堰、營口和常州已經發生的事實,不難發現,地方以發展工業的名義要土地,而結局往往是工業未動,地產卻早已先行。無論是拆遷徵地或是削山造地,地方財政的壓力都背上沉重的包袱,畸高的房價不利民生,而房地產過度開發透支需求,令開發商的資金周轉困難,金融風險亦在不斷的融資過程中成倍增長。一味「造城」,反映地方的短視。
中國需要的是新型城鎮化而不是造城神話,新型城鎮化的實現須科學規劃、穩步推進、量力而行,「看得見的手」制定規則,「看不見的手」調配資源。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驗證明,中國城鎮化率從17.92%提升到51.27%,市場機制行之有效。狹義的城鎮化是農民進城,而廣義的城鎮化則是讓鄉村和城市郊區享受到與城市同等標準的公共服務。人的生活感受是城鎮化的落腳點,房地產遠非城鎮化的全部,對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配套的均衡投入才能讓人生活得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