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海 巖
對北京某單位專門負責跑項目的劉先生來說,大部制改革是不用再為找多個部委蓋章而跑斷腿;而在一家國有商業銀行投行部專司債券發行的何女士看來,在經歷了因不同監管部門競爭帶來的債券市場大繁榮後,大部制或會降低部委間的競爭力,她擔心債券業的市場化進程反受影響。
從這些對於大部制改革的不同理解可以看出,對於中國新一屆領導人而言,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未來數十年繼續穩步發展,率先啟動調整政府職能的大部制改革,或許是最難、也是最易的突破口。「難」,是因為要打破部門固有利益格局,將遇到很大阻力;但這畢竟是政府內部自上而下的改革,只要有決心,改革就會有突破。
近年,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問題多發,校車事故、橋樑坍塌等事故層出不窮,究其背後的原因,政府部門多頭管理及監管不力的體制缺失難辭其咎。不該管的管多了,該管的沒管好,導致行政管理的效率低下。
在此輪大部制改革即將揭盅之時,隸屬國務院辦公廳主管的《中國行政管理》雜誌就發文炮轟「必須改變目前政府多頭管理和強勢部門壟權的現象」,並將矛頭直指國家發改委,質疑其致使其它部門難以真正決策和管理。比如,對農村公路建設,發改委掌握決策權,交通部有責卻無權;本是歸屬住建部管理的保障房建設,發改委卻要對項目的多個環節審批,職權的重疊和交叉也使得各部門運行時互相扯皮推脫,監管職能有名無實。
熟悉內地政府管理內情的人都知道,很多政策出台都是各部門「打架」打出來的,尤與部門及部門領導強勢與否有關。比如,此前中國政府出台校車安全管理條例時,本由國家發改委牽頭起草,但在涉及校車管理及運營安全監管時,教育部與交通部因權責之爭分歧較大,最終方案雖出爐,但如今在一些地區卻出現了買完校車上不了車牌的尷尬現象。
因此,「大部制」並非簡單的部門合併,而必須是以提高行政效率為宗旨的政府職能轉變。如果沒有政府職能改革,大部制改革就變成了部門合併、人員調整的遊戲。國內行政學學者竹立家曾提出,大部制改革應突出三大目標,首先是轉變政府職能,即政府該管的就管,不該管的就不管;其次是降低行政成本;第三是向社會分權,實現社會的共同管理。
當然改革的推進需要時間,或許不是一屆政府就能功成,但中國已到了必須改革的關口,要有勇於推進的政治勇氣,如果能順利推進大部制改革並取得效果,打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及廉潔高效的政府職能部門,將有效激發民企和小微企業的經濟活力,在未來數十年推動中國經濟穩步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