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王冬齡現場揮毫《春江花月夜》,引來市民欣賞。
為推廣香港水墨藝術、推動中國書法走向市民大眾,水墨會邀得著名書法家王冬齡到港,於元宵佳節當天,亦即2013年2月24日,假香港藝術館雕院舉辦 「王冬齡:巨幅現場書寫《春江花月夜》」。活動間隙他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講述書法人生的體悟。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圖:活動組織方提供
現於中國美術學院執教的王冬齡,以其圓滿俱足的書法藝術,昭示著生命的「相忘而生」的領域。王冬齡的巨書,以自己的心息來承接這樣一個偉大的心息,以「游」的氣格持續的窺探或者傾聽這從至高的自然之境中徐徐傳來的召喚,並將之化為一個動人新心魂的過程。
書法必定要走現代化的道路
記者向王冬齡提出請教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書法,在歐美國家的文化語境中,究竟是一個東方概念還是中國概念?王冬齡老師告訴記者,書法的東方或中國內涵,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表述。
王冬齡介紹說,在1949年之後,書法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其自身的價值定位曾經受到過質疑。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書法是被看成是全民普及的一種工具,而非藝術表現的形式。加之當時的中國社會,對外開放程度還不是很高,因而較少有機會將中國的書法推廣於全世界。
但在那個年代中,日本的書法則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歐美等西方社會,在二戰後的文化重構中,是通過日本的書法家及其作品來了解書法的。因而,書法在戰後早期的西方文化語境中,是一個東方概念或東方主義的語境。但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實施,中國書法家協會等團體相繼成立,打開了國門的中國書法家們,意識到了迎頭趕上的重要性。因而,經過數十年的努力,今天,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書法,已經是一個中國概念了。
在藝術市場化的今日,王冬齡念茲在茲的,是中國書法的現代化。書法現代化在王冬齡看來,是傳承、弘揚這一文化藝術形式的必由之路。因而,他非常贊成書法的市場化。他認為,書法作為一種藝術的形式,完全能夠經受市場的檢驗,只不過,正規和健全的書法市場化體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他告訴記者,目前市面上的畫廊很多,但是書法作品的展示還不夠豐富。因而,王冬齡認為,中國的書法家必須更加專業、盡責,提升作品的內涵。
期待文化的傳承與交流
《春江花月夜》是一幅非常重要的作品。王冬齡選在香港進行現場直播式的揮毫潑墨,其背後的深意,就是能夠將文化傳承、慎終追遠的理念表達出去。而香港,恰恰提供了這樣的平台。
王冬齡認為,中國書法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根本的原因不僅僅是在書法本身,而更多是因為漢字本身的魅力。他舉例道,當電腦輸入法發明時,很多人認為中國文字將在新的文字革命中被淘汰。但是,漢字輸入法在電腦技術應用後不久就應運而生。這是非常發人深省的一個過程。而漢字是書法的載體。通過書法的形式,可以將一個字昇華為很多種形式,從而造就視覺的第二心靈世界。
同樣,今次在香港舉行現場書寫的活動,也是一種文化境界的昇華展示。他覺得,香港是中國的一個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透過在香港的行程,能夠將自己對書法的理念有效傳達出去。他告訴記者,這是他第八次到香港了。相比較他1992年第一次到香港,如今的香港,已經展現出了更加多元、更加包容、更加國際化的一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香港的書法還是一種小眾的藝術,但是相較於內地而言,香港的書法家在守成與傳統的塑造上,更加成功。因此,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他希望自己今次的活動能夠更加起到一種橋樑的作用。
書法是一種時間的沉澱
王冬齡認為,書法是一種時間的沉澱,是生活感悟的累積。因此,他並不贊成還處在少年兒童歲月的小孩子過早學習書法。他認為,對孩子們而言,玩耍——開拓眼界、歡娛身心,比單純去習得書法的技巧更加重要。因為,藝術是生活的美學,是觸類旁通的。
他告訴記者,篆刻和國畫,若以書法的視角來看,其實完全可以做到三者的相互補充。一個篆刻優秀的人,學習書法,會有較好的提筆感;而書法的筆鋒、路徑,其實和國畫具有共同之處。書自畫出,畫自書入。觸類旁通,是生活的經驗和法則。推崇王羲之的他,將一直用自己的筆,書寫人生,書寫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