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同學們在教師節時,紛紛送上自己做的花,表達對老師的敬意。 資料圖片
有時收到學生的來信請求某事,劈頭便說「我、本人」要怎樣怎樣,叫我這個不很講「師道尊嚴」的老師,也讀得不大舒服,因為「本人、本校、本會」等自稱當中「本」字,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尊卑之分,只表明身份,完全不顧體面禮貌。
提起這些事,不是要怪責同學,而是想與大家談談「語境意識」中的「自稱」問題,望同學在文憑試的試卷五中,做得更好。
代入身份 合乎禮節
試卷五的設題,多要求同學代入某一個學生的身份,向某些對象(如局長、某些具特定身份的老師、刊物讀者等),針對某一件事或某一項任務(如申請作文化大使、回應潮語運用的利弊等),以書信、演講辭、建議書等不同實用文類寫作,以陳述己見。
但今天大家都摩登了,再講「上下尊卑」的觀念實在落伍,更遑論傳統書信寫作「先尊後卑,自客後主」的稱呼次序了。學生已習慣直呼老師的洋名,以平行的「本人」來自稱,已經是很自然的事。只是,這合乎應有的師生之間的禮節嗎?尤其是用在較嚴謹的(評分)寫作上?
自稱「學生」最為恰當
既然試題要求大家以「學生」的身份寫,那自稱「學生」應是最直接和恰當的了。因為無論寫作的對象是否真的是你的老師,只要對方是長輩,這個自稱均是可以的。稱「晚」、「晚生」、「後學」較傳統,如寫作的內容較著重傳統文化,而同學的行文又配合得到,那就很有禮貌了;但如內容是一般事務,論述一般時事的,這或會讓人覺得造作了。「愚」是「謙詞」,與輩分的尊卑不一定有關。「我我你你」的稱謂,就不適宜用在嚴謹的函件上。
最恰當的意思不是只可用這個自稱,「不宜」也不是不可用,「本人」也不一定不好,但該何時用,如何用,才是重點所在。一篇文章,甚麼時候該用「學生」,甚麼時候可稱「後學」,如何拿𤍣,才能做到切事切情,不卑不亢,大方得體的呢?這是要從自己的身份、寫作的對象、內容和文體特點中,作出綜合判斷。
要寫好卷五,別以為只是很程式化、很結構化的套入一些現成的格式套語便可。要知道「人情練達即文章」的「人情」是由打招呼的稱謂開始。所謂「修辭立誠」,如何「自稱」才叫做「得體」,這既是語文的問題,更是做人處事的禮數呢!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鄭瑞琴博士
Email:cie@hkbu.edu.hk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