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文視野:輩分分明 長幼有序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3-0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同學們在教師節時,紛紛送上自己做的花,表達對老師的敬意。 資料圖片

 有時收到學生的來信請求某事,劈頭便說「我、本人」要怎樣怎樣,叫我這個不很講「師道尊嚴」的老師,也讀得不大舒服,因為「本人、本校、本會」等自稱當中「本」字,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尊卑之分,只表明身份,完全不顧體面禮貌。

 提起這些事,不是要怪責同學,而是想與大家談談「語境意識」中的「自稱」問題,望同學在文憑試的試卷五中,做得更好。

代入身份 合乎禮節

 試卷五的設題,多要求同學代入某一個學生的身份,向某些對象(如局長、某些具特定身份的老師、刊物讀者等),針對某一件事或某一項任務(如申請作文化大使、回應潮語運用的利弊等),以書信、演講辭、建議書等不同實用文類寫作,以陳述己見。

 但今天大家都摩登了,再講「上下尊卑」的觀念實在落伍,更遑論傳統書信寫作「先尊後卑,自客後主」的稱呼次序了。學生已習慣直呼老師的洋名,以平行的「本人」來自稱,已經是很自然的事。只是,這合乎應有的師生之間的禮節嗎?尤其是用在較嚴謹的(評分)寫作上?

自稱「學生」最為恰當

 既然試題要求大家以「學生」的身份寫,那自稱「學生」應是最直接和恰當的了。因為無論寫作的對象是否真的是你的老師,只要對方是長輩,這個自稱均是可以的。稱「晚」、「晚生」、「後學」較傳統,如寫作的內容較著重傳統文化,而同學的行文又配合得到,那就很有禮貌了;但如內容是一般事務,論述一般時事的,這或會讓人覺得造作了。「愚」是「謙詞」,與輩分的尊卑不一定有關。「我我你你」的稱謂,就不適宜用在嚴謹的函件上。

 最恰當的意思不是只可用這個自稱,「不宜」也不是不可用,「本人」也不一定不好,但該何時用,如何用,才是重點所在。一篇文章,甚麼時候該用「學生」,甚麼時候可稱「後學」,如何拿𤍣,才能做到切事切情,不卑不亢,大方得體的呢?這是要從自己的身份、寫作的對象、內容和文體特點中,作出綜合判斷。

 要寫好卷五,別以為只是很程式化、很結構化的套入一些現成的格式套語便可。要知道「人情練達即文章」的「人情」是由打招呼的稱謂開始。所謂「修辭立誠」,如何「自稱」才叫做「得體」,這既是語文的問題,更是做人處事的禮數呢!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鄭瑞琴博士

Email:cie@hkbu.edu.hk

逢星期三見報

相關新聞
教局「不平等條款」電子書商縮沙 (圖)
試教2人共用1機 學校不滿退出 (圖)
中大2教授膺IEEE院士 (圖)
考評局教文憑口試8貼士
學生竟當性騷擾屬校園文化 (圖)
浸大校慶感恩崇拜 (圖)
孩子的天梯:領袖特質——管理者與資配者
What'Up?:熱氣球半空爆炸 9港人魂斷埃及 (圖)
吹水同學會:「粉紅」多面睇 (圖)
英語世界:White lies vs. Home truths 善意的謊言與難堪的真相
中文視野:輩分分明 長幼有序 (圖)
英語筆欄:源於電影 評出觀感
畫意空間:爸爸媽媽的二人世界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