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限期內未完成須「上繳」 開發投資大憂「血本無歸」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教育局首輪斥資2,600萬元推出「電子教科書市場開拓計劃」,希望引入電子教科書,試圖降低傳統教科書高昂價格,但未開始已波折重重。據了解,部分中標機構尚未願意與當局簽約,當局更證實最少1間開發商不滿合約「不平等條款」而退出計劃。業界透露,當局要求沒接受資助的商業機構,若未能在期限內完成項目,也要把已開發的內容全部「上繳」。開發商坦言,他們既要承擔市場不明朗風險,還要不停投資維持技術與時並進,上述條款隨時令公司「血本無歸」。
首輪「電子教科書市場開拓計劃」批出30份申請予13個開發機構,當中3個為非牟利機構、2個正在申請為非牟利機構、8個為商業機構。計劃規定,非牟利機構可獲政府每個項目最多400萬元資助,商業機構則完全沒有資助;但成功開發項目後,可列於「適用書目表」上,搶先一步供學校選購。
前景不明朗 投資成本大
13個開發機構理應於1月底、2月初時與教育局簽約,但據了解,部分商業機構不滿教育局加入「不平等條款」而未能達成共識,目前最少已經有1間機構退出。其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商業機構負責人表示,電子教科書市場未來3年不可能成為主流,但該公司仍願意不收取分毫資助做開發,並經已在價錢、系統升級等作出保證承諾,「我們在沒有市場前景的情況下,已保證2年不加價,還要做到跨平台、上線下線(online和offline)都能操作,並要不斷更新,這些都需要很大成本」,而最令中標者不滿的是,當局要求研發機構若未能在期限內完成開發,所有東西都要歸政府所有,「這樣的條款真的相當不合理,對我們而言太冒險」。
據了解,有開發商正因此項「不平等條款」而退出計劃,決定自行開發,試教安排亦因此取消(見另稿)。即使未退出的機構,亦有不少對此有微言,或萌生去意。另一位商業機構參與者表示,當局令人意外的條件,還包括要求他們提交開支報告,並且要作公開招聘。
資助突大減 難繼續開發
不止商業開發者遇上合約難題,就連非牟利開發者亦有合約問題有待解決。據了解,由於教育局資助屬配對資助,但開發者在將要簽約時才知道一些項目不能獲得配對,變相資助大減,令他們難以繼續開發,其中一所非牟利開發機構或會推掉已獲批的項目。
2014年配套 憂尚未做好
對於如此紛亂的局面,有參與計劃的學育人士指,計劃原本推行得頗順利,但條款的確比較霸道,「商業機構沒收任何資助,為何他們的開發成果要無條件送給教育局呢?」他又指,對於首輪電子教科書的推行,學界也擔心,除了有開發者退出之外,到2014年,學校配套都未必能做好,希望教育局可再認真檢視。
何漢權籲教局盡快澄清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表示,政府「以有限資本加入無限市場」,理應早就預見會出現這些問題。至於條款是否「霸道」,他表示不敢斷言,認為當局可能希望保證有一定成果,「但因為政府有權,所以這種做法容易令人感到『大石壓死蟹』」。他認為,目前問題是「一單接一單」,教育局應盡快釐清,並應就如何推行從詳計議。
教局:安排保障政府權益
教育局發言人昨日確認,已有一間開發機構退出計劃,另有一間尚未取得非牟利機構資格,但沒有回應已跟多少開發機構簽約。發言人指,開發機構「都正積極籌備電子教科書的開發工作及試教安排」。就「上繳」安排被指「霸道」,發言人表示,這只為保障政府項目期限內的權益,並強調要求已在計劃申請指引內清楚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