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史懷哲。網上圖片
陳曉鳳
史懷哲,是個對世界來說並不陌生的名字,他象徵著慈善與奉獻。
100年前的一個春天,1913年4月13日,出生在法國阿爾薩斯的阿爾伯特.史懷哲從歐洲遠渡重洋,踏上了非洲剛果加篷的蘭巴托,他在那兒建立了一所醫院,專門為黑人治病。
與那個時代很多中國文人改醫從文不同,史懷哲在已有了哲學博士、神學博士兩個學位之後,卻在29歲那年決定改行學醫;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去非洲為黑人治病,為此,他足足花了八年時間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
作為傳教士的兒子,史懷哲從小就浸染了宗教的悲憫精神,他為在迫害中沉默的猶太人感動,為一尊著名的黑人雕像所表現的深刻憂傷而震撼。那是著名雕塑家巴托爾迪的作品,正是這尊雕像讓史懷哲開始關注黑人的命運,激勵了他一生的事業。
一天,他偶然讀到一本巴黎傳教會的雜誌,得知非洲剛果加篷的黑人正在貧困與疾病中掙扎。黑人被昏睡病、潰瘍、傷寒、麻風病等疾病折磨著,而方圓幾百里卻沒有一名醫生。在放下雜誌的那個瞬間,史懷哲就決定了自己畢生的目標─去非洲志願行醫,讓黑人兄弟擺脫病痛的折磨。這一去就是半個多世紀,直到1965年他以90歲高齡靜靜安息在蘭巴托醫院旁簡樸的墓地中。
為了給非洲兄弟治病,史懷哲放棄了享受知識與藝術的樂趣,放棄了獨立的經濟地位,終生靠資助為生。為了不斷地籌款以及籌集藥品、食物、日常用品等繁雜事務,他常要在歐洲與非洲之間奔波,卻從來只乘三等車廂。他的一身黑色禮服穿了一輩子,就是1952年去領取諾貝爾和平獎那天,穿的依然是這身禮服。食品困難時期,史懷哲把自己每天的牛奶省下來給一位病弱的老婦人喝,因為他覺得病人更需要營養。史懷哲終生只與醫院志願者一起,吃最簡單的食物。
為了激勵黑人參與擴建醫院的志願勞動,他幾十年如一日與黑人一起幹活兒;就是在80多歲的高齡時,依然在非洲的烈日下與黑人一起蓋房子。他在醫院的角色,既是醫生,也是建築師、園藝師、工匠、農夫、泥水匠、工頭……
史懷哲不僅沒有從三個博士頭銜中撈取錦衣玉食以及光鮮的上流社會地位,甚至畢生幾乎連休假的機會都沒有;就是後來那所叢林醫院名滿天下,他去美國及歐洲演講和舉辦演奏會,目的也還是為那個總需要擴建的醫院籌款,再籌款。在腦體結合的勞動中把知識運用得如此淋漓盡致,世界上大概沒有一個知識分子能與史懷哲相比,而他卻不承認自己是知識分子。
史懷哲在非洲生活,就是白天忙於為黑人治病,建造醫院,夜深人靜的時候,寫作哲學著作,彈奏風琴;禮拜日,則為人們布道。神學、哲學、醫學、音樂幾位一體的知識體系,融入了他的生命之中,讓他一分鐘也不能浪費。
在史懷哲的努力下,醫院從一個簡陋的雞舍起家,變成一所能容納幾百名病人住院的醫院,醫院中有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醫生志願者,很多因病痛瀕臨絕望的黑人得到了免費救治。那時醫院就建立了麻風病區,黑人麻風病人從悲慘的被遺棄者,變為被細心照料的、有尊嚴的人。為了感謝醫院的救命之恩,治癒的麻風病人們在博士的住所前載歌載舞。
史懷哲不僅治病,也引導黑人走出迷信與偏見。當時那裡的黑人靠天吃飯,種族隔離,互不信任,在叢林法則中自生自滅。史懷哲以無限的愛心給黑人的心田注入了愛,也注入了感恩之心,引導黑人兄弟走出混沌。雖然在很長的一段年月中醫院的條件都非常艱苦,可是在那兒,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植物卻和諧相處,就像一個溫馨的大家庭,各自的生命都得到了尊重。
一天,史懷哲乘船去出診。小汽船在非洲美麗的河流上航行,他對著河水默默沉思。看著夕陽西下時分河馬母子情深的場景,突然一個思想火花閃亮在他的腦海:世界之所以如此美麗,就因為所有的生命都有著平等的價值,都應該受到同樣的尊重。從一隻河馬到一隻螞蟻,從一隻猴子到一朵野花,從一隻小貓到一隻塘鵝,從白人到黑人,所有的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無故傷害其他生命。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之間不應該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而應該是和諧相處的關係。
由此,史懷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敬畏生命」的人。他以此思想為核心寫作的《文明的哲學》,否定了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宣揚了生命平等的哲學。100年來,這個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成為生態環保主義、動物保護主義的思想源頭。
在非洲那個物種無限豐富的動植物王國中,整日奔波勞碌的博士卻連一隻螞蟻過路也要讓開,一朵野花也要呵護,主張絕不無故傷害任何生命。連那些醫院收養的猴子、野豬、塘鵝、小貓小狗等小動物,都受到了家庭一員的善待。史懷哲說:「我的生命對我來說,充滿了意義,我身邊的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有無界限的道德觀,包括對動物也一樣。」
令人沉思的是,史懷哲的敬畏生命理念,並非僅指不傷害生命的肌體,也指不傷害人的心靈。他說:「一個人不應該探究他人的本質,分析他人不能算是高尚的行為。因為人不僅存在著肉體上的羞恥,也存在著精神上的羞愧。我們應該尊重它。靈魂有自己的殼,我們不應該剝開。」尊重心靈隱私的理念,奠定了人際關係的道德倫理。
令人感慨的是,史懷哲的時代正值世界捲入兩次大戰、法西斯主義橫行的年代,當人類在炮火中自相殘殺的時候,史懷哲卻在非洲叢林中拿著手術刀專心致志地為黑人治病,他把這看成是命運的恩惠。其實,那所小小的醫院已經成為人類良心的象徵,即使是當時兩個敵對軍隊為爭奪蘭巴托地區激烈交戰之時,雙方也都一致同意:絕不能傷及史懷哲醫院。史懷哲是個堅定的反戰主義者。他說,「除非人類能夠將愛心延伸到所有生命上,否則,人類將永遠無法找到和平。」
「史懷哲之友」聯誼會自1929年在德國誕生以來,已經在世界各個角落生根開花結果,中國著名作家華姿的力作《史懷哲傳》,更是以深邃的思想,細膩的筆觸,駕馭了寬廣的歷史資料,讓史懷哲精神深入了中國公民的心靈。無國界的慈善精神,讓地球變得更加美好。當現代某些慈善組織以善款謀私利之時,史懷哲所代表的紅十字精神,實在應讓他們羞愧。
還是以一段史懷哲的話結束這篇小文吧:「一個人給世界增添一點兒善良,就是促進人的思想和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