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歐卓榮計劃5年內到柬埔寨、非洲、尼泊爾、印度等地,讓中醫的義診服務惠及更多人,圖為義診情況。 受訪者供圖
——義診兼編寫課程 盼當地人懂用中醫「自療」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第三屆畢業生歐卓榮,畢業時遇上本地中醫藥發展聲勢漸減,一開始只有每月六七千元收入,但這都沒有磨滅他懸壺濟世的決心,當收入因開設診所而穩定後,他就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組織了「全仁中醫」,以「無國界醫生—中醫版」的形式到緬甸、菲律賓等地義診。有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時他們正開始為當地人編寫中醫課程,向外地推廣中醫知識,當有朝一天他們離開時,當地人也可以用中藥知識「自療」。
回想一開始決定讀中醫,歐卓榮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這是單純因為覺得中醫有效,且希望藉行醫幫人:「當時家人都反對我讀中醫,因為那時還未有中醫學位的畢業生,大家都不知前景會是怎樣,擔心我畢業後就坐在藥房。」結果,到他在2005年畢業時,也真的在就業方面遇到挫折,「回歸後,政府表示會設立18所中醫診所,但到我畢業時只有兩三所,職位不多。結果我去了私人市場一所老中藥店,可能因為社會上也不太知道香港有中醫學位的畢業生,我月薪只有六七千元,那時也有想過是否入錯行」。
反思讀醫初衷 義診回饋社會
幾年後儲了一定本錢,歐卓榮終於在2008年與幾個朋友合夥開中醫診所,自此薪金幾級跳到每月幾萬元。生計問題解決了以後,他開始反思自己讀中醫的初衷,並著手計劃回饋社會。除了本地的義診服務,他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亦開始決定要到更窮的地方去行醫施樂。
「原本我們想透過無國界醫生去做,但當中並沒有中醫的領域,他們亦鼓勵我們自己開拓,於是我們就組織了『全仁中醫』。一次機緣巧合下,我們認識了菲律賓一個非牟利組織的職員,他本來也有針灸知識,於是我們主動和他溝通,就有了我們第一次的義診活動。」
5年內推展南亞非洲
自2009年第一次到菲律賓東部貧窮村落進行一星期的義診,到現在,義診活動已擴展至緬甸以及內地。歐卓榮笑說︰「但後來我們發現內地其實有很多中醫,不太需要我們,所以現在還是集中到外國義診。」最近,有關服務更由20多個醫師以接力形式推動,維持了整整9個月,歐卓榮自己就在這接力中去了3次,他還計劃5年內還要到柬埔寨、非洲、尼泊爾、印度等地,讓中醫的義診服務惠及更多人。
有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擴大自己到外義診的作用,歐卓榮和朋友更打算編寫課程,培訓當地人的基礎中醫能力,讓他們可以幫村落裡的人治病:「我們計劃課程大概為3個月時間,也是以接力形式去授課,主要教針灸和刮痧這些較容易掌握的技巧,課程主要參考本地的高級文憑課程內容。之後還要他們通過考試,我們才會頒出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