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打破秩序與結構的《白噪聲》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3-1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鄧國騫影像作品《棘園過客》,54分鐘。

 《白噪聲》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七位藝術家的作品,他們分別是陳曉筠、張施烈、賴明珠、黎清妍、凌佩詩、倪鷺露和鄧國騫。他們的創作形式各不相同,其中包括繪畫、影像以及裝置。整場展覽將會帶領觀眾進入一個打破規範、秩序和結構的離奇世界。在那個世界中,人們無奈地接受世上剩下來的一切混亂,並且變成為:「無器官的身體」(德勒茲與瓜達里,《千高原》)。

 展覽的哲學味道或許已不言自明。甚麼是打破規範和秩序?社會的傳統價值和其專制的二元結構(例如:性別、種族、性傾向、年齡等等),一直有效地約束及管治我們——從出生的一刻,人類就把這些道德標準加諸身上,從而構造出人工造作的性格。但或許就如德勒茲說:「社會是一個階級組織,各人均屬經濟體系的一部分;自由意志、差異或個人身份並不曾存在。」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片由安全口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展覽的作品中展示了矛盾地與無可抵抗的現況對抗的可能性。觀察這些作品時,不難發現,它們所探討的是當先天人格和社會所鑄造的性格相沖時所產生的摩擦。透過多種媒體的作品,《白噪聲》試圖揭示因社會或個人的憂慮和不安而導致的精神錯亂、疏離及心理變態等狀態。

 在倪鷺露的畫作裡,空氣般的人物在寂靜中沉思。不動的身軀,有若在蠕動的線條裡慢慢溶解;沒有明顯的敘事結構但卻內藏暗湧。他們呈現一份孤獨感,似在學習接受自然無為的內在世界的呼喚。在迷亂中衍生出的沉寂,這些凋敝的靈魂似在描述靜謐的思緒。

 而陳曉筠和凌佩詩的裝置作品也表現出了類似的情感,在前者的《在那邊》和《窗》中,對秩序的打破表現為一種帶有詩意的願望與想像。而後者的作品《變態》則通過生命體的形態,具象地展現出了一個生命的「變態」狀態。

 鄧國騫帶來的作品《棘園過客》是一段影像。這段他於兩年前完成的影像作品,從未在香港公開進行展出。「棘園」是沙田的古稱。據他介紹:「當時在沙田公園有一些art project,其中請來了一位火炭藝術家表演行為藝術。」那項行為藝術的內容是藝術家艾要連續十周、每周五天、每天連續六個小時呆在沙田公園,進行一場關於猿人「進化」為人類的表演。而鄧國騫的作品,則將這場「進化」過程以影像記錄了下來。

 「很多的互動都是在表演過程中不斷誕生的。尤其是與公園中途人的互動。從最開始基礎設定的猿人模仿人類,走向了很多元化的互動。」在一個小時的影像中,鄧國騫記錄下了行為藝術家整整十周的進化過程。也記錄下了途人的反應怎樣令整件事變得有趣並被活化。「其實整件事就是有趣又好笑,有看起來嚴肅的。哪怕用攝影機在拍的時候,很多途人也並不介意。」而他認為自己的作品與整個《白噪聲》的概念契合之處,或許便是「打破規範與秩序」。

 「原始人是住在山洞和室外的。表演時放一個假猿人在公園中,去展現原始人怎樣用現代的方式去生活,也會帶給人們一些思考的空間:到底公園的意義是甚麼?」表演行為到第九至十周時,「猿人」告訴人類,有機會自己也會搬去高樓大廈——這樣的表述聽來好笑,但也可以讓我們想深一層:究竟生活空間的可能性是甚麼?而現代社會之間人與人關係的疏離又會否源於空間本身的變化?

為自己戴上七種面具

 藝術家張施烈的繪畫作品,則是在畫他自己——只不過是用素描方式畫下自己後,再用七種方法去分別擦除。他說,這也是七種面對自己的方式。「譬如有的是擦掉眼睛和鼻子,在不同的場合下擦除的部分也不同,其實都是保護自己、模糊子集的一種方式。」

 這樣的自畫創作源於張施烈的個人經驗。他在上個世紀90年代隨家人移民來香港,讀小學時真切感受過周圍人帶有歧視的注視,所以他意識到了保護自己的重要性。「要學會隱藏自己的身份。」後來長大之後他去學院讀fine art,創作則以油畫和素描為主。而這次展覽中我們看到的則是他素描部分的創作。

 「以前很不喜歡畫自己,這其實也是第一次。因為讀art其實一定被教曉,創作要面對自己,了解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人。即使是有時在畫其他人時,可能也是在反映自己。那麼既然如此,為甚麼不能直接點,去面對自己呢?」創作這批作品過程中的矛盾之處,也恰恰是「面對」自己。張施烈認為,畫自己畢竟壓力很大。而現在距離創作這些作品已過去一年,重新回過頭去看,他認為如果再重新去畫自畫像,他可能不會再使用「擦除」的方法。

 本來擦除是因為想戴上面具、保護自己、不被人看穿,但如今的張施烈卻相信,「不去擦除反而更能保護和隱藏自己,更能不被人透視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在整場展覽中,他個人比較喜歡倪鷺露的作品,因為「筆觸」很動人。「賴明珠的作品也能讓人們思考人類社會的平等狀態,以及人們怎樣保持人際關係。」而對於張施烈自己來說,《白噪聲》恰好讓他找回了自己的方向。他關注人在社會中的生存狀態,譬如一些事發生過之後,人的狀態會變得不開心,但又難以改變——但好在還有足夠的創作空間,讓藝術家們用創作的方式,去思考與詮釋箇中心境。

鄧國騫作品

《棘園過客》的預告片可於以下網址觀看:http://www.youtube.com/watch?v=l9nHyHumrTU&feature=youtu.be

《白噪聲》

時間:即日起至3月28日 周二至六 上午11時至下午6時

地點:Gallery Exit(香港仔田灣興和街25號大生工業大廈3F)

相關新聞
打破秩序與結構的《白噪聲》世界 (圖)
視覺推介:《繁囂•隱逸》藝術展 (圖)
創作對談:內心的不安躁動 (圖)
歷史與空間:俗眼看佛 (圖)
古典瞬間:「鬼子」
詞話詩說:你老闆
來鴻:聽白先勇講《父親與民國》 (圖)
畫中有話:「糊弄」群眾三部曲 (圖)
百家廊:「善行天下」觀 (圖)
琴台客聚:落水文人 (圖)
翠袖乾坤:性騷擾
海闊天空:鬼斧神工風之谷 (圖)
杜亦有道:全無印象
思旋天地:不炒也罷
淑梅足跡:笑對人生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