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獲得香港電台唱片房主管提供的丹尼斯提供的最新資料,唱片房在1934年成立,位於中環水星大廈。在此之前,所有唱片一直由中英文台個別自行管理。至今收藏膠唱片近25萬片,包大黑膠約8萬至9萬片、英文為主的細黑膠4萬至5萬片、78轉早期黑膠唱片約2萬餘片、BBC出版唱片12,000片、背景音樂及音效5,600餘片及其它大小黑膠唱片17,000片;此外,鐳射唱片也有80,600餘片。它的中文唱片藏量是東南亞之冠,粵曲藏量更居世界首位。
香港電台唱片房收藏的粵曲唱片,不少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出品的。那時候,粵曲唱片透過電台廣播,使粵劇得到廣泛傳播。編劇家葉紹德在接受我的訪問時,便指出唐滌生為「仙鳳鳴」撰寫的名劇,如非唱片公司把它們灌錄成唱片,讓電台可以重複播放,也難深入民心。本來《蝶影紅梨記》、《紫釵記》、《再世紅梅記》等劇作曲詞典雅,觀眾不易消化;但在電台反覆播出,只要曲調悅耳,聽眾聽順了耳,就算不太明白詞意,也能琅琅上口。這就像我們少年時讀唐詩宋詞,未懂詩意,也可背誦如流。
此外,唱片曲大受歡迎後,戲班會用它作主題曲,撰寫新劇。例如:何非凡翻唱廖了了的名曲《情僧偷到瀟湘館》,大受歡迎,於是便撰寫同名新劇。撰曲家楊石渠十多年前接受我訪問時透露,說他退休後,有意用自己的名作《渭橋哭別》和《倩女回生》做主題曲,改編粵劇《無雙傳》。究竟後來是否成事,便不得而知。
當然,唱片曲受歡迎,名家唱腔也因而得廣泛流傳。五、六十年代有所謂「留聲機」唱家,不少習唱者跟隨唱片練習名家唱腔,成功晉身歌壇。 ■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