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突然爆發的不僅是作品,也是在一個中國人心中埋藏和醞釀了幾十年的歷史與回憶。文:蕭坦
漫畫家李昆武的作品,對於中國內地的八十後不算陌生,他出身雲南,畫邊疆的神秘和現實,許多人知道「雲南十八怪」這個原本很本土的說法即是由他作品而來。現在他的作品超越了邊疆逍遙遊,開始畫普通中國人的故事。與法國漫畫劇本創作者歐勵行(P. ^Oti繧^合作的《一個中國人的一生》(法文版)入圍有「漫畫奧斯卡」之稱的法國昂古萊姆獎,獲得聖瑪洛圖書展「最受讀者歡迎獎」。作品已經翻譯成法文、德文、英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等多種版本在全世界發行,香港三聯書店出版了本書的繁體中文版。今年春天,他在昆明的工作室接受了《香港文匯報》專訪。
《一個中國人的一生》又名《從小李到老李》。小李生於五十年代中國昆明,父親是老共產黨員。在無憂無慮中小李度過了童年,革命、建設國家、大躍進、政治運動,那些給中國刻下烙印的事他懵懵懂懂經歷著卻並不明白。剛剛懂事時文革開始了,父親被批鬥和審查,他為求進步去參軍,像發配滄州的林教頭一樣被派去獨自打理生產基地,在艱苦和孤獨中開始重拾畫筆,經歷了苦澀的初戀,也熬過了病苦,毛澤東去世了,四人幫倒了,文革結束了,他也漸漸磨出了人生的理念。這時,中國又開始了新的變化,他何去何從?小李漸漸變成了老李……這故事是從李昆武個人的真實經歷改編而來。外國讀者有的讀到了他們想了解的中國。
中文版像回到故鄉
在一室一廳的工作室裡,李昆武攤開了這本書的多種語言文字版本,還拿出了剛剛在法國達高出版社出版的新作《春秀》,還有他正在創作中的手稿。
他說,一開始並沒想到這部《一個中國人的一生》會有這麼大影響,現在回顧起來,這作品安放下了心中的感情,彌足珍貴。「開始時只是覺得有人想出版我的故事這挺有趣的,能做個記錄也是好事情。後來做起來就發現遠遠不是這麼簡單,這漫畫透過個人的經歷說到了整個中國發展,這是第一個挑戰。第二個挑戰是覺得要講的東西太多了!如果全部做出來,堆在一起是不可能的,誰會去看呢?需要藝術創作和提煉,牽扯到太多太多問題。最後,三本書,熬了五年。到今天為止,尤其是中文版出來,我就比較坦然了。這種坦然首先是感情上的一種回歸,父親雖然已不在了,但這也算是對他的一種回報。還有從一種做事情的角度來講,從我一個小人物的故事來給這個國家這個時代做了一種記錄,也是一件感到坦然的事情。」《一個中國人的一生》於2010年出版法文版,明明是他的故事,卻又過了兩年才回到中國,所以他對中文版特別有感情,好像終於回到了熟悉的故鄉一樣。
從馬可孛羅到小李
這部由李昆武和法國漫畫劇本創作人歐勵行合作的作品之所以會出現,也是繞了一個彎。李昆武過去是昆明當地報紙《春城晚報》的美術編輯,工作之外,也一直畫本土文化為主題的作品,大多都通過旅行生活來表現,經典作品是《雲南十八怪》。2005年時他遇見了歐勵行。「歐勵行先生是個中國通,他來昆明旅遊,我朋友介紹他來找我,他也喜歡連環畫。當時我們根本沒談到畫的事,就到了大理、麗江、中甸,大家自己開車去,玩得很開心,到了他要走的時候,臨上飛機,還有點兒時間,他就說不如畫點兒東西給他看看,我就把以前的東西給他看,他看了後覺得很好啊,告訴我他正在編《馬可孛羅遊記》,不如倆人合作吧。我對遊記很有興趣,但馬可孛羅嘛……那就先試試看吧,到了10月份,法國一個文化交流團和中國這邊的代表在北京開一個會,我也受邀去了,在北京時中國這邊的大牌很多,還包括台灣的蔡志忠、朱德庸這些畫家的代理人。會後,法方兩家出版社的總編輯又和我談,看了我的作品,兩個人不約而同上午下午分別找我,說,你的東西很有意思,不過馬可孛羅你能畫別人也能畫,但若畫你自己的故事,就有個性了。那麼我和歐先生兩個人商量,放下了馬可孛羅,把《小李》撿起來了。從2005年10月開始,畫了5年,第一冊特別慢,畫了近3年,因為特別難,以前我是畫中國式的連環畫,電影分鏡頭這種形式並不熟悉,但經過我們反覆研究討論,他當時在越南胡志明市任職,我為了談稿子專門去了越南五六趟,他後來到中國武漢,我又去武漢找他,一直到2010年三本全部出齊。」
歐洲讀者的讀後感
書出版後,在法國獲得的讀者歡迎程度超出了預期。隨後又超出法國範圍,在歐洲各地出版。李昆武的兒子在英國,無意中看到父親的作品。「我兒子在英國,本來他對我是很不屑的(笑),但有天突然在《衛報》看到一篇和我有關的報道,就翻譯過來給我。」他去歐洲簽售,讀者的感受讓他從另一個角度認識自己的作品。
有很多人喜歡文革那一段,因為對中國的認識似是而非,但從漫畫裡就看出一個中國人怎麼講述。也有人喜歡看他的軍隊經歷,中國軍隊對歐洲人來說是個鐵幕,中國人怎麼當兵,做些什麼事?很神秘。「漫畫告訴他們,中國人當兵要學習,搞運動、搞生產、搞建設,還要準備打仗。給他們拉開了這個鐵幕。」在外人印象裡中國人都是窮光蛋,怎麼一夜之間就又到了另一個極端?這個過程是怎麼過來的?這些都在這本漫畫書裡講到。還有很多人關心書裡那些角色後來的命運。最讓他感觸深的是漫畫裡父親的角色。「我開始以為他們會不喜歡我父親那個角色,他是老共產黨員,太專制了。沒想到很多人最喜歡的角色就是我父親,他們看到共產黨員體現出來的人性是什麼樣子。他們喜歡我父親這個角色不是因為他可親可敬,而是真實,他對我那麼好,對國家的感情,所作的事業和他的命運的關係……慢慢我就覺得,真正認識這本書的人不一定是我自己。」
這本書的繁體中文版出版後,來自香港的評價他也很掛心。「記得鳳凰衛視的一位先生評價說:這故事是一個平民的史詩。還有一個評價是:用漫畫填補了一段空白。我很感謝,也很坦然欣慰。香港和大陸接著,但完全是兩個社會,換個角度來看真的很有價值。」
在《一個中國人的一生》後,李昆武新的作品陸續有來,像根據從近萬張抗戰老照片來追尋家庭悲劇的故事改編的《傷痕》,從小時家中保姆的真實遭遇改編的《春秀》(法文版),追尋滇緬鐵路歷史的《鐵路》……突然爆發的不僅是作品,也是在一個中國人心中埋藏和醞釀了幾十年的歷史與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