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早一陣,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周有光小姨張充和女士,給周有光題了八個字:
有光一生 一生有光
這八個字很能概括周有光老的人生及人生軌跡:不負此生!
周老從來沒有辜負他身處時代和時代賦予他的權利。
人們也許想像不到,煦煦學者的周老,一點也沒有頭巾氣,更不是老冬拱!
年輕時,他還不失為倜儻風流的翩翩公子。
周老的夫人張允和是張家四姊妹的老二。
張家曾是安徽的望族,張允和的曾祖父張樹聲曾任直隸總督、兩廣總督、兩江總督,是李鴻章手下一位舉足輕重人物。
張家第三代,也就是四姐妹的父親張武齡(張冀牖),受新思想影響,一九二一年他變賣家產,在蘇州開辦了著名的「樂益女子學校」和一所男子中學——平林中學。
張允和熱情奔放、性格外露,她不僅在學校裡是風雲人物,在社會上也小有名氣。她的大頭像曾被放在照相館櫥窗裡做廣告,而且還當過雜誌的「封面女郎」。
因為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在張武齡開辦的女子中學讀書,又恰好與張允和是同學,所以張允和常到周家玩,很快地就與周有光認識,並且談起戀愛。
我們且看張允和筆下兩人邂逅的一框旖旎風景。
一九三二年春,杭州六和塔下。
張允和穿著映山紅旗袍,斜躺在草地上,姿勢有些僵硬。「戀愛中周有光第一次為我拍照片,我被綠樹、綠草擁抱著」——張允和自稱。
眼前的周有光,玳瑁眼鏡,西服領帶,風度翩翩。崑曲裡,「私定終身後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的情節,一直在她小小的腦袋中迴旋。
多年後,張允和在文章裡寫道,看崑曲,「和我長大了選擇丈夫要一個知識分子有關。」
周老尋常喜歡西洋交響樂,作風新潮時髦。
張允和則熱衷傳統崑曲,娉娉婷婷是大家閨秀。
從小張允和便愛坐在保姆腿上,聽母親哼《林黛玉悲秋》、《楊八姐游春》。
四五歲時,張允和已經是小崑曲迷,達到看戲不睡覺的「上癮境界」。
稍大一點,便和大姐元和,三妹兆和一起在家演戲。
可是,張允和卻永遠只當配角份兒——《遊園》裡演春香,《斷橋》中飾小青。
周老與允和,興趣迥異,一中一西,南轅北轍。
據周老的兒子周曉平回憶說:「媽媽是全身心地介入崑曲事業,每天讀很多古代詩詞,文學水準很高。但我和爸爸,都不太懂。」
周曉平又說:
媽媽喜歡崑曲,爸爸喜歡交響樂,兩個人興趣不同。初戀時,周有光請二小姐去聽貝多芬的交響樂,在法租界的法國花園,兩個銀元一張票,一人一個躺椅。結果,躺了半天,允和居然睡著了。
不過,婚後還是照舊:她聽中國音樂我去參加,我聽西洋音樂她去參加。
反正,各有所好,互不干涉,互相尊重,相處下來,相安無事。 (《周有光印象記》之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