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張妙清是中大創校50年來首位女副校長。她指跨學科研究屬世界趨勢,故中大將成立多個跨學科研究所合作。 劉景熙 攝
——創校半世紀首位女副校 着力跨學科打造醫研所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景熙)香港中文大學今年踏入五十周年金禧校慶,強調「傳承.開創」,校方一項創新舉措,當屬委任張妙清為創校半世紀以來首位女副校長。她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中大未來會加強學系跨學科合作,最快本月中成立「呂志和創新醫學研究所」,由醫學、文學及社會科學專家學者組成,就人類大腦、心血管、語言等互為關聯等方面進行研究,回應日益複雜的社會議題。同時,針對香港城市規劃近年廣受關注,中大至少9個學系將聯手成立「未來城市研究所」,為政府出謀獻策。
張妙清於1977年加入中大,現為中大卓敏心理學講座教授、香港亞太研究所所長及校內研究事務委員會主席。她曾任中大社會科學院院長及心理學系系主任,有分創辦校內性別研究中心及性別研究課程。同時,她曾出任多項社會公職,包括於1996年至1999年期間,出任首屆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推動性別及傷健平等。
創新醫學所 料月內成立
目前中大設有28所研究所,張妙清在專訪中透露,未來有計劃陸續增加。她指現代社會議題往往觸及多個範疇,跨學科研究屬世界趨勢,故中大將成立多個跨學科研究所,推動不同界別學者合作。「呂志和創新醫學研究所」最快本月中成立,由學校醫學院、文學院及社會科學院學者組成團隊,結合基礎及臨床科研,涉及多個專業範疇,包括腦神經、生物基因、冠心病與血管、心理與行為、語言學等;具體研究領域有3個:「大腦研究和創新性神經科學」、「運動醫學和再生技術」以及「心血管發展、研究和教育」。
城市研究所 待最後核准
至於「未來城市研究所」,焦點是城市設計,看重人與社區、科技的關係,希望將來從學術出發,為社會提供政策建議。研究所將由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擔當主導角色,其他學院及學系亦會加入,提供專業意見,「如樓宇設計需要建築學院的意見,文化遺產等就有賴人類學的專家」。目前已通過成立程序,月內將上交校董會作最後核准。
指港生幸福勝外國大學生
張妙清與中大同行近40年,見證學校的滄海桑田。她笑言,以前資源緊絀,不但研究數量少,而且人手不足,「要自己打問卷,當時我用打字機,打錯一個字都要從頭打過」。今天打字機早已變成電腦,教職員人數也增加不少:「今天的學生其實好幸福,甚至比許多外國大學生都幸福得多,因為他們有很多機會參與研究,即使是一年級生,只要有能力、熱誠,就能夠參與教授的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