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工潮重創競爭力 港碼頭業更黯淡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4-2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上海 第1位

——「老三」位置今年難保 業界:勞資均成輸家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涂若奔)貨櫃碼頭工潮爆發至今仍未平息,無論是工人、資方還是整個碼頭業界,均成為輸家。多位業內人士指出,本港原本就面對成本居高不下、貨源增加乏力,內地碼頭競爭加劇等多項負面因素困擾,2013年的貨櫃吞吐量注定跌出全球三甲,此次工潮的爆發猶如雪上加霜,將令全行業前景「比夕陽更黯淡」。

 據港口發展局公布,2012年本港的貨櫃碼頭吞吐量為2,311.7萬標準箱,較2011年倒退5.2%,雖然仍佔據全球季軍地位,但卻是排名前五中唯一錄得倒退者。相比之下,排名第四的深圳2012年吞吐量為2,294.1萬標準箱,與本港的差距進一步收窄至17.6萬標準箱,僅有一步之遙。

工潮影響 貨物流向鄰近港口

 多數分析認為香港今年排名將繼續下滑。香港付貨人協會總幹事何立基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過去十年本港和深圳的貨櫃吞吐量均有增長,但後者的速度明顯快得多,即便不爆發工潮,本港今年也保不住「老三」位置。他慨嘆稱,碼頭業早已是「夕陽行業」,工潮拖得越久,對本港損害越大,隨時可能令行業處境更加艱難,前景比現時更黯淡。

 據何立基介紹,成本高企是本港碼頭業最大的弱點之一,每個貨櫃的處理成本一直比深圳高,多年前兩地差價為250美元,截至目前仍達200美元左右,且其中部分是由於人民幣升值所致,顯示這一問題幾乎沒有改善。他稱,近年來有不少採購商本已因成本問題「棄香港取深圳」,工潮爆發後,這一趨勢明顯較前更嚴重,未來即便工潮平息,恐也難以令採購商再回心轉意,因為「人家試過(深圳)無問題,(貨櫃)當然繼續走啦」。

港貨遲交恐被罰或取消訂單

 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付貨人委員會副主席林健鋒也表示,受到工潮影響,不少工廠將珠三角生產的成品轉到深圳出口,至於香港生產的物品,亦有機會延遲付貨而被罰款或取消訂單。據該委員會統計,目前貨櫃碼頭效率已降至只剩正常情況的50%,許多運來香港的貨物被迫運往鄰近港口,甚至東南亞,影響涉及許多行業,造成的損失已達數以億元計。

打擊多個行業 損失數以億計

 工總副主席劉展灝也指,目前已有部分港企將運貨或卸貨轉去蛇口、鹽田、南沙。他稱,部分付貨人可能因工潮事故改用廣東省其他港口出口往海外,這些付貨人可能需要使用以前從沒有用過的港口付運。另外,部分出口加工貿易商亦需要在合同內增加新的口岸。付貨人擔心新的貨運可能會導致內地海關提高抽查率,而合同增加口岸數目亦可能需要較長時間,以致貨物延誤,需要賠償給海外買家。

 中原地產董事施永青也撰文指出,內地在長三角、珠三角、渤海灣都在大量增建貨櫃碼頭,「建設得比我們快,成本比我們低,收費比我們平,距離生產基地又比我們近,我們憑甚麼與他們競爭?」他並指出,雖然香港有天然深水港,又有國際關係,再加上管理效益,但現況是世界各國都想直接跟中國做生意,中國的出口已不一定要經香港。

相關新聞
工潮重創競爭力 港碼頭業更黯淡 (2013-04-22) (圖)
2012年世界十大貨櫃港 (2013-04-22) (圖)
三大層面 加強優勢 (2013-04-22) (圖)
深圳港業務今年將超本港 (2013-04-22) (圖)
專家:加快轉型融入珠三角 (2013-04-22) (圖)
跨境貨運業務一落千丈 (2013-04-22) (圖)
水客自白:「如果有頭髮,誰願做癩痢」 (2013-04-20) (圖)
阿輝:做水客無任何保障 (2013-04-20) (圖)
老陳:遭歧視感無地自容 (2013-04-20)
宋先生:賺錢治癌妻 怕坐牢 (2013-04-20)
中國夢媲美美國夢 (2013-04-10) (圖)
小資料:「美國夢」激發美利堅活力 (2013-04-10)
京華瞭望:對追求個人價值的莊嚴承諾 (2013-04-10) (圖)
習近平5次闡述回顧 (2013-04-10)
粵港律師行聯營搶灘前海 (2013-04-06) (圖)
業界倡效港 推「0稅率」 (2013-04-06) (圖)
粵港仲裁合作 始於改革開放 (2013-04-06) (圖)
聯營管理方案 料上半年推出 (2013-04-06) (圖)
試驗仲裁新規 有利專才北上 (2013-04-06) (圖)
沙士倖存者:請不要遺忘我們 (2013-04-0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