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辛世文「耕」生交棒 兩接班人港深分工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4-2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張建華(右)和林漢明(左)成為辛世文(中)的接班人。 歐陽文倩 攝

——研基因育高端菜 張建華盼收入養起科研團隊

 生有限,活無限。過去50年一直探究生命奧秘的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學講座教授辛世文,深明科研傳承致活的道理。擔任該校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多年的他,上月正式退下火線,交棒予中大植物生物學講座教授張建華,與副主任林漢明一同打理。兩位新任接班人致力令實驗室「開枝散葉」,未來將會強調「港深分工」,於香港主力基礎、前沿的基因研究;於深圳育種高端的蔬菜及蔬菜種子,希望長遠而言可透過出售農產品,推廣最新農業技術,同時藉以維持深圳科研團隊的開支,自力「耕」生。  ■香港文匯報記者 歐陽文倩

現年71歲的辛世文,自2008年起實驗室成立起便領導有關工作。他日前與兩位接班人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分享說,感到自己是時候退下來,休息一下;不過他個人雖會休息,實驗室一直所走、讓中國人「吃得飽、吃得好」的農業科研路卻不會停步,有關傳承工作早已完成籌劃,「就是張建華教授將接替我當主任,林漢明則是實驗室副主任,兼領導大豆研究中心」。

新主任內地網絡強《自然》評「可改變世界」

  中大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以「應用性基礎研究」為定位,在結合基因科技與傳統育種方面,回顧過去5年的發展,實驗室團隊已發表233篇學術論文、取得34個專利、與全球近60個地方開展合作,可謂非常成功。展望將來,辛世文希望內地網絡強大的張建華,能帶領2011年成功於深圳「掛牌」的實驗室進一步發展,「香港始終很難發展農業,有需要到內地發展」,而林漢明則主力於團結香港的研究人員,進行更多基礎科研項目(見另稿)。

 辛世文被譽為「複製植物基因之父」,學術地位崇高,接班的張建華來頭也不小,憑其節水灌溉的研究,曾於2008年獲國際權威的《自然》雜誌列為「五位可改變世界的農作物研究者」之一。就下一步計劃,他顯得摩拳擦掌,去年起他帶領的團隊,透過深圳市「孔雀計劃」取得3,000萬元人民幣科研經費,並成立蔬菜育種中心,於大鵬新區獲600畝土地進行育種,「由於深圳政府想發展生物產業,我們主要做蔬菜的育種,而且要將它產業化」。

培養自家高端種子 吸納人才 

 原來,中國雖以農立國,但礙於技術問題,有八九成的高端種子都是進口,並無自家培養出來的種子,這方面的開支,每年更高達幾十億元。於是,張建華團隊便為國家解決「種子問題」,培養自家的高端種子,也就是番茄、青瓜及辣椒,「菜葉類的植物很便宜,但這些種子一粒要幾塊錢,而且也適合南方種植」。

 除服務國家農業外,張建華也有意透過「耕種」去養活科研團隊,做到可持續發展,「我們計劃會成立種子公司售賣種子,而且有好幾百畝地,能用山水種出高素質的菜,如果這些地種得好,每年的產出應該可以帶來一兩百萬元的收入,足夠我們維持整個科研團隊」。

 此外,實驗室最近亦與廣西方面探討合作可能性,研究如何將當地農業產業化,張建華笑言︰「種菜很不簡單呢,要賺錢一定要規模化經營,而且要有技術、有管理。」

 除積極發展科研項目外,實驗室亦會繼續以吸納和培養人才作為中長期發展目標,並希望擴大與夥伴單位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交流計劃,這亦正是辛世文對實驗室的期望之一,「我希望領導實驗室的人除要公平、公正外,也要愛惜人才,加強培養和支持」。

相關新聞
檢討自資院校系列:自資院校師生比 雙軌年後竟惡化 (圖)
自資校師生比(2011-2013) (圖)
教聯會:政府投入少 幼園收雜費補貼
城大「成功之旅」 助高中生「啟航」 (圖)
校園放大鏡:長洲官中辦聯校視藝展 (圖)
港大學生會換屆爭議或對簿公堂
海外升學秘笈:留學北愛 享英式優教
普通話聊天室:粵語「度」 普有三意
香港農業科研之傳承篇 (圖)
辛世文「耕」生交棒 兩接班人港深分工 (圖)
團結創新:港產林漢明首務壯大豆後代 (圖)
學無止境:「太陽伯伯」院長 太太開導失戀生
翹楚之後:辛世文真傳 袁隆平兒媳盡得 (圖)
東西博弈:亞洲崛起是好事 西方排斥非智策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