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富金融策略師 黎智凱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在一連串債券違規交易案件被曝光的同時,有關代持、丙類戶等的操作手法和具體細節也逐漸浮出水面。一場圍繞著固定收益展開的債市風暴席捲著整個金融業,多家公募、券商、銀行皆被捲入其中,讓機構是談債色變。
簿記建檔易滋利益輸送
筆者認同,簿記建檔是這次債市風暴的元兇。據了解,中國現階段的債券發行,根據品種、規模等不同,一般會採用公開招標和簿記建檔兩種方式。公開招標是面對所有合格投資者,根據利率區間進行公開招標,透明程度更高,但易於出現流標等情況;簿記建檔是以主承銷商為橋樑,在債券發行人與投資人之間進行詢價和詢量。一般可以實現足額發行,但招標過程和結果不公開,極易滋生尋租及利益輸送。
中國人民銀行4月24日就整頓債市問題召開內部會議,要求各家金融機構限期自查,並於5月10日前上報整改方案。同時,央行亦醞釀對債市中可能滋生違規交易的「代持」行為出台新管理規則,而對違規交易頻頻借道的「丙類賬戶」逐漸取消和升級。
債券代持「放水」難杜絕
事實上,債券代持在業內是比較普遍。從具體操作上看,是指基金公司和銀行簽訂一份協議後,基金把賣不掉的債券由基金資產的表內轉移到表外,再由銀行拿出一筆資金給基金救急。債券代持業務實質上是一種口頭達成的類似債券回購或質押融資的行為,並達到放大資產規模、提高投資槓桿作用的目的。
筆者認為,機構之間代持是無法杜絕,只要市場上的參與者一個有錢要投資一個要融資,各取所需,約定一段時間之後做兩筆反向的交易,這就是代持了。
合理的代持是合規,也是有助於債券市場的良好發展。但是在實際執行中,往往也出現很多違規的情況。因為在中國目前監管機構是按照債券交易量排名來進行優秀評選和國債的承銷資格,因此對於銀行、券商來講,都很樂意成為代持方,以此來衝擊交易量排名。也有為將利潤轉移釋放,用來修飾財務報表。通常情況,在季末年末等時間點,一些機構為掩蓋債券投資的虧損,就以代持方式向其他機構轉移這部分虧損;同時不乏也有,像銀行在考核時點將債券暫時轉出來降低風險資本佔用量等。
債市風暴風浪真的就這樣過去嗎?筆者覺得,現在債券市場的利益輸送問題還是比較嚴重的。但也不要因為制度問題而責備工具,不能因出現一些利益輸送就封殺代持業務。監管機構要繼續進行深入調查,要進一步使得金融機構產權清晰化,更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機制。否則,A股市場的今天也就是債券市場的明天。作為投資者在短期內應該遠離債市比較好。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