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楊偉文
上期文章可能給讀者一個錯覺,認為工人的幸福與商人的利益此消彼長,互相競爭,水火不容;這不是筆者的看法。這種觀感可能是過去歷史的體驗和觀察使然,從工業革命後工人的苦況,由此孕育的共產主義思潮,到削弱工會力量和反對勞工福利政策的新自由主義興起,都見證著工人與商人的戰爭。
戰爭總有結束的一日,這可能是馬克思寫《資本論》時候的心情,繼承古典經濟學派的「勞動價值理論」,從而發展了「勞動剩餘價值學說」,正要說明資本家如何剝削工人。馬克思的作法跟奧地利學派恰恰相反,摒棄了「看不見的手」的觀點,把「勞動價值理論」跟「剝削概念」聯繫起來。
工人創造消費需求
不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問題的分析和預測是準確的。在《資本論》第二卷關於資本流通的分析,已經說明了收入分配對生產結構的影響;最近,美國有18名著名經濟學者共同指出貧富懸殊是導致羅馬帝國崩潰、1929年大蕭條和2008年金融海嘯的主要原因,跟馬克思的分析接近。貧富懸殊嚴重損害百姓的購買力,導致內需不振,存貨積壓,資本流動緩慢,令生產意慾下降,失業率上升,經濟危機頻生,最終革命出現。反全球化運動和十多個城市的「佔領運動」,正對資本主義發出警號,隨著運動「量變」增加產生「質變」,大型革命就可能暴發。
筆者的老師、西漢經濟史學專家宋敘五博士指出,西漢是中國在文化、學術、科技和經濟的黃金時期,社會高度市場化,人民生活富裕,市面一片奢侈浮華景象,但這反是刺激了生產,誘發技術提升,產品推陳出新,人民生活質素提高和社會財富增加,形成了司馬遷的自由經濟思想,跟十八、十九世紀英國極為相似,司馬遷的《史記》比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更早了二千年。
可惜,漢武帝用兵四夷,年年征戰,討伐匈奴,遇上山東水災,七十萬災民流散,導致國庫空虛,曾號召商人捐錢救國不果,最後爆發財政危機,漢武帝終推行「告緡政策」,殺雞取卵,沒收了大部分商人財產,直接破壞了社會的生產基礎和創業意慾,摧毀了西漢商業環境,中國自由經濟發展自此告終。
商人帶來自由風氣
西方資本主義到今天還未滅亡,全賴她們的民主政制發展、法治制度建立和勞工保障措施改善,穩定了社會各階層利益,促進了消費和生產,造就中產階層出現,才救了資本主義一命。因此,商人應該明白改善工人待遇,縮窄貧富差距對營商環境和維持自由市場運作有關鍵性的正面作用。
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的是斯密的經濟思想和西漢的經濟史實都說明了帶來人民生活改善,不是政府或人民自身,而是商人的商業運作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質素。希臘經濟學家瓦魯法克斯在澳洲悉尼大學教授「大一經濟學」課時,自行編寫教材,深入研究經濟學出現原因,發現人的慾望以至資源匱乏不是關鍵所在;重點是商人階級冒起威脅到英國地主階級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影響力,迫使地主轉變生產方法,導致封建莊園制度結束和奴隸制度逐步瓦解,由「權力分配資源」模式演變成以「貿易分配資源」模式,並在這基礎上建立起民主和法治制度,「商品化」發展最終瓦解了封建社會制度。
因此,工人應該明白未能好好維護商人合理權益,最終破壞貿易制度和市場機制,只會讓人類社會走回「權力分配資源」制度,這是無產階級專政的致命傷和西漢「告緡政策」的歷史教訓。在商人和勞工的利益互補的基礎上,思考勞工政策不再是廢存問題,是選項和方法問題。下期再談。(標準工時政策的考量三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