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訊(記者 鄭治祖)全國政協是一個參政議政的平台,但亦因為其協商的性質,令部分人質疑政協委員只是政治花瓶。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廖長城直言,政協委員絕對不是政治花瓶,不但需要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兩高報告,也會到內地不同地方考察,並與內地部委、省市領導交流,還可以充分利用提案權,改變國家的政策。
不少全國政協香港委員一直積極推動中國文化。第十屆政協會議期間,有港區委員便提出要恢復中秋節假期,以推廣中國文化,廖長城正是其中一個聯署人,「我好認同應該將這些傳統節日變成假期,他們一遞給我簽名,我就馬上簽了」。
雖然「中秋節變假期」提案首次未能通過,不過香港委員無氣餒,再接再厲,連續多屆均就此提案,最後內地政府終將中秋節定為法定假期。廖長城笑言,雖然不知道這個改變是否真的因為他們的提案,但至少他們是貢獻了一分力量,「事實證明我們有許多事情可以利用政協委員的身份影響到的」。
廖長城又指,政協制度並非停滯不前,而是不斷向前推展、完善,委員的組成更趨多元,發言的水平也見提高:「我一直看到進步,也認為我們在推動國家的發展上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政協是能夠做到實事的。」他並指,香港委員多就香港問題,及香港和內地融合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現象發表意見,這既有助國家更深入掌握香港情況,在釐定一些香港與內地合作相關的議題上,也更能考慮「香港因素」:「內地很重視香港委員的意見,這正是香港委員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