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蘆山地震發生後,成都震感強烈,引發劉曉峰對四川地層變化的思考。他認為,地下水過度開採,其原有減震作用大打折扣,是造成成都在近兩次大地震時震感強烈的重要因素之一。與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會面時,他建議地震或地質部門及相關領域專家研究此問題。劉曉峰稱,成都人口超過千萬,從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角度,必須從長計議,必要時應考慮回灌地下水。
劉曉峰畢業於重慶交通學院水港系,1989年晉陞為高級工程師,具有力學研究的專業背景,曾在飛機發動機廠一線崗位積累了豐富經驗。他在成都生活數十年,在記憶中唯一有明顯震感的是上世紀90年代末的一次,僅是「輕輕晃了一下」。而「5.12」汶川地震和「4.20」蘆山地震時,成都的震感非常強烈。他認為,「以前的地震震感小,有兩個因素:一是震源相對較遠,二是地下水減震。」
地下水減少 減震打折扣
劉曉峰說,以前成都挖地三尺皆有水,而現今地下水水位已大幅下降。他向記者解釋說,水的形狀是隨著空間變化而變化的,有減震的作用。假如地震波到達,地下水會發生形變,並消耗地震能量,令地面上部的建築不會感覺到強烈震動。
同時,建築物主要由鋼筋混凝土構成。遵循金屬疲勞原理,物體在反覆應力的作用下,會發生低應力疲勞,可能在沒到極限時斷裂。他說,沒有了地下水,房屋在地震反覆作用下,內部構成多次變形。「雖然沒倒,但可能已發生變化。我希望專家重點研究這個問題。如果研究結果能駁斥我,我會感到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