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國際 杜勁松博士
近期,世界銀行公佈2013年世界發展指標報告。經濟增長的效率方面,過去20年間的中國奇跡名不虛傳:按購買力平價測算單位就業人口所創造的GDP在20年間增長4倍多至2011年的14,196美元;同期經合組織(OECD)高收入國家僅增長36%至2011年的51,571美元。
對於中國經濟速度,有兩種論點值得商榷。一是來自海外的「唱空中國」論,認為中國過去20年的高速增長不可持續、或者已經完結;二是來自內地的「主動放緩」論,認為過去20年的高速增長帶來太多問題,需要暫停下來。筆者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首先,上述數據已經顯示出中國與主要發達國家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上的差距,縮小這種差距仍有賴於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其次,若期待以新一代「中國夢」來激勵和引導社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從而在更多其它指標上縮小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就更須依賴於持續、快速、特別是能夠普惠大眾的經濟增長。
養老體系面臨嚴峻挑戰
進一步考察社會綜合發展的兩個關鍵指標。一是就業人口佔15歲以上總人口的百分比。1991年中國的比例為75%,此後逐年下降或持平至2011年的71%。對比經合組織高收入國家,20年間比例基本維持在55%-57%之間。該數據部分驗證中國人口紅利遞減的理論,也部分佐證了中國未來在養老體系面臨的嚴峻挑戰。
二是國民保健總支出佔GDP的百分比。從歷史數據看,中國保健支出比例從1995年的3.5%逐年提升到2003年4.8%,增幅為1.3個百分點;從2004年到2011年,增幅僅為0.5個百分點,達到5.2%。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甚至本區域的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2011年經合組織高收入國家的保健支出比例為12.6%,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的平均比例為6.8%。以增幅來看,經合組織高收入國家1995年至2011年期間增長高達2.9個百分點。
就業與保健為重要基石
就業與保健,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需求,更是實現「中國夢」的兩塊基石。在推動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政府仍應通過維持經濟增長目標以確保逐步提高就業率,並適當加大各級政府在公共衛生和保健體系的投資、尤其是鼓勵私人資本進入。鄧小平先生說: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更是實現中國夢的硬道理。(以上資料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