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秀恆收藏的清朝窯官唐英作品中,以蝸寄居士摹古「壽」字官窯最具價值。 張偉民 攝
作為香港工業家,說到香港工業要轉型,李秀恆認為,「你先要知道工業有什麼需要,很多工廠都搬到內地,所以在香港可以多點搞品牌、做批發和零售,也可以像外國一樣,做展覽。然後再往深一層,就是從客戶的角度出發,你就會發現做開的業務,很多都和地產息息相關,例如他們看展覽需要地方住,需要酒店,當中又需要有會議和展覽設施等等。香港是服務經濟,要把工業變成第三產業,不論是商場和旅遊,你都需要地方,都離不開地產。」
為了找尋充足的地方,金寶集團一直積極找一些價錢平地方大的物業,而工業大廈就正好符合李秀恆的要求,他更把握到香港樓市的低潮期,在02至03年間入市,現在共擁近15萬平米樓面。他指,未來有機會會把它們改建成商廈,以配合公司的發展。
重建工廈 更配合市場需求
對於地產,李秀恆指出,自己只是個投資者,不是想做地產商。他覺得人人都說活化工廈,甚至連有些政府官員都認為是益了地產商,他指這種思維是錯的,「香港工業的發展空間已愈來愈小,大部分工業已經北移,既然香港不夠商廈,而工業區又有完善交通設備和系統,何不地盡其利,善用社會資源,多點供應自然租金就下降。」他續指,工廈不單應活化,更應該重建,「一件舊衫點改都只是一件舊衫,何必左補右補去給人著舊衫呢?重建不止是外表變化,更重要的是間隔和設施都更配合市場需要,這樣對長遠發展才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