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秀恆慨嘆,鐘錶已變成增長緩慢的老工業。 張偉民 攝
人稱「鐘錶大王」,但李秀恆卻坦言對這一行的前景並不看好。他說,「在97回歸前夕,我就在想傳統工業應該轉型,因為多了競爭對手,現在工業製品已經供過於求,要生存就要找尋新空間,並集中向第三產業發展。」
李秀恆白手起家,靠著自己對時機的把握,在80年代,他和眾多港商一樣,藉內地的改革開放成就了自己的事業。衣食足,然後知榮辱。李秀恆現時參加了不少文化活動,閒時在報章寫寫專欄,終於做到自己的興趣。但李秀恆很清楚興趣和工作是不一樣的,公司業務未有止步,現在已轉型成為綜合型企業。
對手環伺 港企優勢失
雖然在鐘錶行業打滾逾二十年,李秀恆表示,自己剛入行時,這是個正在冒起的行業,享受到內地改革開放的好處,以前的增長是成倍成倍的上升,但隨著時間過去,手機和電腦等替代品出現,鐘錶已經變成增長緩慢的老工業,做生意不單是要保持,尋求增長亦相當重要,所以公司在回歸後不久就部署轉型。
他指,看到不少以工業起家的港企現在都面對周邊對手的競爭,相信隨著內地的發展,未來的對手只會更多。他強調,做生意要睇的不是今日,而是未來,「市場是現實的,適者才可生存。你做生意,如果在2年、5年或是10年的競爭之中能睇通睇得到未來是光明,你就諗計GoGoGo;但你叫我睇3年或5年後的鐘錶業,我諗不到計,亦見不到是光明的。相反,在酒店業,我就睇到很多發展,而且還好興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