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林漢明每年都會寫很多推薦信,但為了認真其事,他都會要求學生和他見面詳談。 資料圖片
——大學教師旺季寫幾十封 批學生態度差似拎病假紙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歐陽文倩) 副學士要博入大學、大學生要爭讀碩士,每次報讀一個課程,校方會要求申請人呈交兩三封推薦信;有時年輕人求職,也盡量附上師長的推薦信,希望加強叫座力,但寫信的工作很多時落到大學教師的頭上,並帶來了沉重的工作量。有大學教師坦言,每逢「旺季」都要寫好幾十封信,除了有毫不認識的學生會敲門要求「美言」外,部分人的態度更恍如「睇醫生開病假紙」般,要老師在短時間內「交貨」;更有大專界人士透露,有學生取得大學的信紙後,自己冒名寫推薦信求職,被冒充的教授事後接到查詢電話才發現事件。
有大學系主任表示,每年都收到不少學生的寫信請求,當中不少是素未謀面的學生,「沒有辦法,為了幫助他們升學,還是會替他們寫,但會叫他們傳履歷表給我,我再參考上面的內容去寫,成績好的就讚他們勤力,有做義工的就說他熱心社會事務」。不過他亦表示,不少學生的態度令他感到不滿,「有時學生會叫我明天就要寫給他,好像『睇醫生開病假紙』,十分離譜」。
學者:有些只能寫在學證明
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漢明亦經常遇到上述情況,「每年我都會寫很多推薦信,研究生、本科生、交流生等都有,有些學生會給我充足的資料和時間,還會主動問要不要見面談談;有些學生則留張表格給辦公室的人,要我一兩天內寫給他」。不過,林漢明表示,為了認真寫好推薦信,他會要求學生和他見面詳談,但也有少數人會放棄見面,「有時有些學生見完面,我認為自己無能為力的,也會跟他說我不適合寫。如果他堅持要我寫,我也只會跟他直說,只能寫個在學證明而已」。
狠心教授不美言變相「負評」
大學一般會要求推薦人將推薦信直接寄給學校,而不用經申請學生之手,據了解,個別「狠心」的教授會直接寄出「本人證明此學生曾於某段時間在本校某某系就讀」,完全沒有美言,變相成為學生的「負評」。林漢明坦言,自己處理收生申請時,也收過這樣的「推薦信」,「其實這種信沒有意思,但有些學生並不介意」。
有講師拒不認識學生請求
浸會大學新聞系講師黃天賜亦指,已向學生表明自己只是「無名小卒」,對他們升學無甚幫助,並且已拒絕不認識的人之請求,但每年還是要寫二三十封推薦信。由於浸大轄下的自資院校也開設了副學士課程,有些新聞系副學士學生會要求他寫信,以便銜接到浸大新聞系的學位課程,這情況讓他大感為難,因為本身他有分參與本部的收生工作,「這變相是我寫推薦信給自己看」。
有大專界人士透露,有學生試過冒名寫推薦信求職,「該學生從某個渠道取得學系的信紙,然後就冒名寫信去求職,結果僱主致電『推薦者』才發現事件,不過教授最後沒有揭發學生」。
那到底推薦信的作用有多大呢?林漢明指,推薦信在修課式課程未必起關鍵作用,但對申請當研究生的學生而言尤其重要,「一些有分量的人寫的,又或者具針對性的推薦信,例如可以舉例說明學生優點的,連教授也這樣用心替他寫,證明那位學生很不錯,所以會有加分作用」。
副學士升大學不用推薦信
黃天賜認為,副學士升大學根本不用推薦信,因院校看的主要還是學生的成績和表現,「現在8大一年就收到上萬封推薦信,每個人都有推薦信,每一封其實都差不多,除非找到很有分量的人寫,否則作用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