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不少學生畢業後都會繼續進修,但每次報讀一個課程,校方均會要求申請人呈交兩三封推薦信。圖為本地大學生畢業情況。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除了應付學生的推薦信請求,近年新學制要求高中生做「獨立專題探究」,也令大學學者疲於奔命。高中生提出訪問邀請越來越多,每次見面的訪談更動輒花上1小時,有學者表示,理解中學生難以找受訪對象,但部分訪問者準備不足、態度欠佳,甚至嫌棄受訪者的辦公室「位置偏僻」而放棄不訪,都令他們在接受學生訪問時要多加考慮。
邀請沒完沒了 被指擾民
浸大新聞系講師黃天賜,本身亦是通識教科書及參考書的作者,自然成為中學生的熱門訪問對象,「我常常收到學生傳電郵給我,希望我協助他們做有關傳媒研究的報告,我會盡量幫忙,但有些學生可能一開頭就誤稱我做『教授』,也有學生一傳就20條問題『要求』我回覆。有時學生聲稱有『拜讀』我的作品,但其實他們問的問題,在書中都有答案」。
對於這些沒完沒了的電郵或電話,黃天賜表示理解學生的難處,更認為這是教育局的問題,「中學生做這樣的探究,在成績上又沒有太大反映,結果卻非常擾民」。
有學生嫌辦公室遠拒訪
致力推動科普的林漢明,也常常收到中學生的請求,「但近年我也減少了受訪,曾有學生想就基因食品問題訪問我,我叫他來我辦公室,但後來學生卻說家長認為中大太偏僻,所以不來了。我覺得這有點『搞笑』,你要訪問,自然要有付出」。另外,他亦建議學生若要訪問學者,要做充足準備,「否則只是浪費我們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