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中國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神十開啟中國載人航天應用時代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6-1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神舟十號昨日成功升空,從艙內視頻截圖可見,航天員聶海勝(中)、張曉光(左)和王亞平向指揮中心行軍禮,狀況正常。 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葛沖 酒泉報道)「5、4、3、2、1,點火!起飛!」北京時間11日下午5時38分,隨著神舟十號發射任務零號指揮員的一聲令下,長征二號F遙十火箭從酒泉基地拔地而起,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航天夢,托舉「神十」飛船直奔天宮一號,拉開中國首次應用太空飛行大幕。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三位太空人將在太空遨遊15天,創下中國載人航天飛行時長新紀錄。據悉,「神十」最快將在13日與天宮一號「擁吻」(交會對接)。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酒泉現場觀看發射,並在航天員出征儀式前看望執行飛行任務的3名航天員,為他們壯行。

三英穩健淡定 「神女」微笑恬靜

 下午2時38分,就在發射進入「倒數三小時」的時刻,身著藍白太空服的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兩男一女組成的「神十」航天員乘組出現在航天員公寓的「問天閣」廣場上。擔任指令長的聶海勝走在最前面,二度飛天的他尤顯穩健,最受矚目的「神女」王亞平則一直面帶恬靜微笑。三人隨後乘車,並向周邊人堅定自信地揮手致意,前往5公里外的發射塔架,進入飛船,等待點火升空。

 「10分鐘準備!」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指控大廳裡,零號指揮員的每一條口令,都通過面前的話筒傳遞到發射場各個角落。在發射進入最後的倒計時階段時,發射塔架回轉平台已全部打開,乳白色的船箭組合體完整呈現在人們面前,箭體上的五星紅旗在夕陽的映照下,分外鮮艷。「三分鐘準備!」發射場上異常安靜。

 「一分鐘準備!」「10、9、8……3、2、1,點火!起飛!」當時間踏正下午5時38分時,只聽見一聲地動山搖的巨響,神箭騰空而起。此刻,記者在現場感受到自己心跳加速,又激動又緊張。

 「船箭成功分離」、「太陽帆板展開正常」、「入軌後狀態正常」……指控大廳裡,各測控站點的報告聲此起彼伏。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張又俠隨後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宣佈:神舟十號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成功。

明日可望「對接」 邁步建空間站

 在北京飛行控制中心的精準測控下,神十飛船將進行多次變軌,進入對接軌道。依照此前的慣例推算,已在軌道運行600多天的天宮一號,將在大約30多個小時後(明日),迎來地球家鄉的第二批客人。「神十」與天宮一號對接形成組合體後,航天員將進入天宮一號,開展航天醫學、技術試驗及天空授課等活動。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表示,由神舟飛船和長征二號F火箭組成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是世界上目前除了俄羅斯「聯盟號」飛船外,僅有的可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的實用性系統,達到了當代國際同類水平。「全面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是建造和運營空間站的前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說,本次「神十」飛行任務的性質是應用性飛行,將為在軌運行的天宮一號提供人員和物資運輸服務。

相關新聞
神十開啟中國載人航天應用時代 (2013-06-12) (圖)
現場直擊:遙看衝霄 民眾歡騰 (2013-06-12) (圖)
載人航天十年 神十演繹十全十美 (2013-06-12) (圖)
神舟飛船已載10人飛天 (2013-06-12) (圖)
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 (2013-06-12)
外媒:太空授課 最大膽嘗試 (2013-06-12)
文匯觀察:載人航天 接地氣才能飛更遠 (2013-06-12)
特稿:中國航天技術 與美俄尚有差距 (2013-06-12)
美國NASA:期待與華航天合作 (2013-06-12)
航天員吃粽子應節 (2013-06-12) (圖)
劉洋留神秘禮物 靜待王亞平揭曉 (2013-06-12)
習近平蒞酒泉 為航天員壯行 (2013-06-12) (圖)
2角錢改變張曉光人生 (2013-06-12) (圖)
王亞平母校百名師生看直播助威 (2013-06-12) (圖)
聶海勝不老之謎:合理飲食 堅持鍛煉 (2013-06-12)
神十粉絲湧酒泉 花800元近看發射 (2013-06-12) (圖)
王亞平化身女教師 太空授課 (2013-06-11) (圖)
「神十」四大看點 (2013-06-11) (圖)
俄媒:華或2022年前擁太空站 (2013-06-11)
太空人食譜 增小米粥粽子 (2013-06-1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中國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