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教局昨公布,有約9成北區小學參與返回機制,提供合共198個學額。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約200名居於北區、被派往大埔小學的學生,今次可透過教育局特設的「返回機制」回流北區入學。教育局昨日在網頁公布參與「返回機制」的學校名單,全區28間小學有九成參與。在撇除沙頭角、打鼓嶺3所小學後,25間位於粉嶺及上水的小學均會參與,合共提供198個學位。鳳溪第一小學加開3班,涉及99個學額,即回流生有一半機會被派往該校。
有人「返回」「叩門」雙管齊下
劉太長女被派到大埔區學校,為了方便照顧在北區上幼稚園的幼子,決定參與「返回機制」,同時為女兒向5間小學「叩門」。她坦言「運氣好難講,如派不到心儀的小學,教局又表明不能上訴,唯有照樣讀。如讀多一兩年,學校不適合女兒,再考慮轉校」。
北區小學校長會主席陳紹鴻表示,家長擔心派位結果出現「學額錯配」,例如若居於北區醫院附近的清河h而被派到上水惠州公立學校,需要轉乘兩次交通工具,家長接送頗吃力,故他認為新機制未能釋除家長疑慮。
其他小學不滿資源減打亂部署
陳又指出,當局至今仍未交代清楚機制中「隨機」分配學位的意思,「如果太少學生參與機制,會先派他們去鳳溪,還是其他學校呢?」他表示,當局早前默許與北區學校以34人為一班,包括2名「返回生」,足以吸納全部200名「返回生」,但當局突然「轉恁v,讓鳳溪第一小學收99人,變相令全區約100班小一的每班取錄人數減少1人至33人,資源相應減少,影響學校部署。
就鳳溪第一小學將或取錄一半「返回生」,陳認為這意味前者將全是本地生,而其他學校卻要同時取錄本地生及跨境生,混合制的學校需更多資源,但鳳溪第一小學與其他學校獲發的資源一樣,質疑當局做法欠公平和分化北區的學校。
劉國勳:剔3偏遠校減家長憂
民建聯北區區議員劉國勳則認為,剔除3間北區偏遠學校,可令家長減少憂慮,加強了新機制的吸引力。據他了解,大部分被派往大埔的北區學童都會參與,但為增加保障亦會到北區學校叩門。另劉透露,有10多名來自粉嶺、上水的學童被派往沙頭角、打鼓嶺的學校,上學十分不便,但由於獲派學校屬北區學額,無法靠「返回機制」就近入學,他已向當局反映。劉引述教局指,有需要時會協助他們與上水和粉嶺的小學商討入讀的可能性。
教局發言人表示,現時北區學校在小一入學機制下的不同階段,都普遍有取錄跨境學童就讀,並無資料顯示跨境學童和本地學童有明顯的學習差異,更不宜加以標籤。至於鳳溪第一小學最後可額外加開的班數會視乎申請人的數目和抽籤結果而定;當局規定有意返回北區升小的學生及其家長,須於本月17日至19日決定是否申請,結果將於本月24日公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