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貴州報道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挽留那些瀕臨消失的美好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6-1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貴州侗族大歌已經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資料圖片

——貴州的「非遺」保護努力

「如果將來沒有人再會馬尾繡了,怎麼辦?」聽到這個問題,來自貴州的非遺傳承人宋水仙難掩一臉茫然:「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畢竟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

其實,不論她是否能夠感知,「非遺」保護已經牽動了各方:政府部門將其納入到當地的重要文化工作當中,文化學者則各展所長,記錄、傳播並發揚貴州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工藝和文化。

但是,眾多「他者」也承認,自己的行動永遠只是外力,「非遺」的保護,最需要依賴和尊重的,是生活在其中的文化主人們的意願和選擇。

 ■香港文匯報記者 路艷寧 香港、貴陽報道

非遺傳承人 盼薪火相傳

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廳內,水族馬尾繡傳承人宋水仙正熟練地穿針引線,桌面上擺著的是一件件宛如彩色浮雕的作品。身後牆上掛著的,則是自己近二十年收藏的馬尾繡老物件——小孩背帶、女性圍腰等等。

馬尾繡工藝,是水族獨有的、瀕臨失傳的民間傳統工藝。製作好的馬尾繡精美別緻,具有浮雕般的華麗效果,被稱為「刺繡中的活化石」。47歲的宋水仙出生在水族馬尾繡發源地三都板告村,自幼就跟隨媽媽學習這門技藝,當然不僅是因為喜歡,而是為了生活的需要——水族女孩要在成年以前為自己繡出一整套漂亮的嫁衣。

宋水仙有兩兒一女,兒子已經娶了媳婦,女兒還在讀小學三年級。宋水仙說,過去老的繡娘會將手藝傳給兒媳或女兒,代代相傳。但現在年輕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沒有時間學習。即使有時間的也覺得繡衣服不僅費時費力,還沒有在市場上買到的好看舒適。

「我家兒媳婦不是當地人,本來就對馬尾繡不感興趣,加上要工作沒有時間來繡。」不過,令她欣慰的是,小女兒韋子一(音)非常認真地向她學習這門手藝,「比我繡的還好!」她笑著說。

「如果將來沒有人再會馬尾繡了,怎麼辦?」聽到這個問題,宋水仙難掩一臉茫然:「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畢竟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啊!」

「老師傅」轉身變「老闆」

曾經,宋水仙想召集村中年輕人辦一個「傳習所」,專門教他們學習馬尾繡刺繡工藝。但因技術繁複費力,沒有幾個人願意學。後來,她成立了「水仙馬尾繡公司」,雖然只有五個人,但是「也能幫助幾位員工補貼些家用。」

其實,不僅是宋水仙走上了「小老闆」的道路。作為貴州省地戲臉譜雕刻的非遺傳承人,楊正洪和妻子成立了一家專門雕刻和銷售地戲臉譜的公司,其產品銷往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一年產值500多萬元。

都勻石板街上,一家名為「韋幫粉剪紙藝苑」的小店裡,總是擠滿了慕名而來的遊客,大家都是衝著這位水族婦女的「金剪刀」而來。

吳通英62歲了,作為精通苗裝、銀飾製作的行家,找她訂造苗裝的人很多,出價也越來越高。

記者發現,在展會上的幾位「傳承人」,名片上也大都印著以自己名字為字型大小的公司。

創立公司、註冊商標、參加展會、接受訂單……不約而同,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走上了這樣一條道路。

非遺「掘金」 褒貶不一

近年來,各地始終面臨一個尷尬的問題:從非遺項目普查到保護名錄建立,從保護基金出爐到為傳承人發放津貼,從各種展示到建立保護基地……錢花了不少,但「老一輩傳承人的年邁與年輕人不願學」之間的矛盾仍然沒有解決。

慢慢的,「非遺」走向市場,「師傅」變身「老闆」,腰包鼓起來了,不少年輕人看到了傳統技藝「有市場、能賺錢」,比在外打工強得多,主動找「老師傅」們學習手藝。

不過,這種做法也引發不少文化學者的擔憂:「過分追求經濟效益必然會傷害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表演化和商業化傾向是真正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敵。」

原汁原味的保護傳承和市場導向的開拓能否共存?從來不擔心苗裝「沒市場」的吳通英給出了一個看上去非常「變通」的答案:不能誰出價高就賣給誰。「我更願意看到本民族的年輕人穿傳統的苗裝、熱愛苗裝。首先讓本民族的人穿起來,要有人穿,有人做,才有人傳承、保護。」她說。

「他們」與貴州「非遺」

6月9日,貴州文化界名人唐亞平、劉雍、王小梅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講座,解讀貴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闡釋貴州大山深處獨特的民風習俗和文化。他們身份各異,卻都致力於民族民間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保護與傳承。當然,貴州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也成就了他們的事業。

唐亞平:詩意的文化講解

唐亞平早年因詩而名,是八十年代知名的女詩人之一。近一二十年來,她一直被視為貴州民族文化最權威的講解人之一。

唐亞平既不是少數民族,原籍也非貴州。她在貴州民族文化方面的話語權威,來源於她製作的一系列關於貴州民族文化的電視文藝專題片,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人與山水的和諧」為主題的《侗族大歌》、《苗族舞蹈》、《布依歌舞》「三部曲」系列,獲得業內多項大獎。唐亞平對貴州民族文化的詩化寫意描述,雖不一定符合人類學的客觀真實標準,但因其美好,而頗受主流好評,被視為對貴州民族文化敘事解讀的範本。

2009年,唐亞平工作室承擔了貴州侗族大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10分鐘「遺產申報片」中英文版和60分鐘專題數據片中英文版的製作,工作室為成功申遺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20多年的民族文化專題片製作經歷,唐亞平和貴州的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她常年行走在邊遠的民族山寨,貴州的民族文化成就了她的部分功名事業,也結下深厚感情,唐亞平還認下一個苗族姑娘作為「乾女兒」,也似乎是和這個民族結了「乾親」。她說,一個人只有生活在她自己的文化中,心靈才能得到安頓。

王小梅:「藍花」基金促文化延續

貴州苗族婦女稱畫蠟染為「畫花」,貴州日報的女記者王小梅,給這種藍布與白花的組合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藍花。因著對藍花的喜愛,近年來,她走過100多個貴州村落,收藏了大量的蠟染,記錄畫花人的故事。

也因著這大量的蠟染收藏、大量的田野工作、王小梅成為獨具貴州民族文化符號意義、頗有影響的文化記者,她進一步和基金會、大學研究中心等機構合作,致力於推動貴州民族文化的傳播和保護。

5月30日,王小梅所著《藍花敘事》一書發佈,並同時展出她近10年來從貴州各地收藏的蠟染手工藝品上百件。當日,「藍花公益基金」 成立,目的是募集社會資源,支持民族手工藝,通過建立志願者援助網絡、新媒體運用等方式,協助居住在鄉村延續民族文化而生計困難的文化持有者實現發展夢想。《藍花敘事》的售書款項存入「藍花」基金,用以在花旗貴州手工業發展項目丹寨縣、貞豐縣協助苗族婦女開展以蠟染、刺繡、銀飾等民族手工藝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和環境保護活動。

劉雍:從民族工藝中汲取創作營養

劉雍是貴州人,布依族,但他對貴州少數民族文化的興趣,並非因為他的家庭,而是個人的藝術敏感,是因為感動於貴州少數民族服飾及工藝的形式的美。

劉雍的最大成功是將貴州的民族民間文化融入現代美術創作,幾十年來,創作了極具貴州地域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漫畫、陶藝、剪紙、書籍裝幀、掛毯、壁畫、木石青銅雕塑、環境藝術,同時他收藏了大量的刺繡等民族工藝品,因此獲得世界性的關注,是貴州第一位工藝美術大師。

劉雍說:是貴州的民族文化成就了我。其實,貴州深厚的民族民間藝術也因劉雍的創新和發揚,有了另一個全新的表現和傳承形式。

貴州「非遺」:最具特色的世界民族文化遺產

貴州省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產眾多,民風民俗各具特色,民族服飾絢麗多彩。苗族吊腳樓、侗族風雨橋、布依族石板房獨具特色;蠟染、刺繡、銀飾等民族手工技藝精妙絕倫;撮泰吉、儺戲、地戲堪稱「戲劇活化石」,侗族大歌、苗族飛歌更是享譽海內外……

據瞭解,目前貴州已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項——侗族大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73項125處,此外,還有省級名錄440項,已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6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98名,成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省。

2012年3月,《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經貴州省人大常委會會議通過,並於去年5月1日頒佈實行,標誌著貴州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從社會法規層面得到切實的保障。2012年12月30日,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獲文化部公佈。

他山之石

日本:強調「人間國寶」重要性

日本在《文化財保護法》實施過程中,強調保護傳統文化「持有者」的重要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人間國寶」的認定。「人間國寶」是指在工藝技術上或表演藝術上有「絕活」的老藝人,其精湛技藝受到日本政府的肯定,列為傳承保護的對象。

此外,日本法律還明確規定,文化財產持有者同時也應該是文化財產的傳承人。如果文化財產的持有者將自己的技藝密不傳人,那麼,無論他的技術有多高,都不會被政府指定為「人間國寶」或「重要無形文化財產的持有人」。

韓國:「金字塔」式傳承人制度

韓國政府制定了金字塔式的文化傳承人制度,最頂層被授予「保有者」的稱號,共有199名,國家給予他們用於公演、展示會等各種活動以及用於研究、擴展技能、藝能的全部經費,同時政府還提供每人每月100萬韓元的生活補助並提供一系列醫療保障制度,以保證他們衣食無憂。

荷蘭:政府是保護人

荷蘭弗裡斯蘭省政府非常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在法律上,政府是弗裡斯蘭省文化遺產的保護人,主要通過三個部門開展:一是弗裡斯蘭學術會;二是AFK,推廣弗裡斯蘭語言文學的公益機構,受到弗省各級議會資助;三是弗裡斯蘭博物館,主要從事文化遺產展覽、展示。

相關新聞
根與魂•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特別報道(貴州報道總第49期) (2013-06-13) (圖)
挽留那些瀕臨消失的美好 (2013-06-13) (圖)
貴州報道(總第48期) (2013-06-06) (圖)
苗繡:針線書寫的歷史和人生 (2013-06-06) (圖)
錫繡傳人 (2013-06-06) (圖)
學會媽媽的刺繡 (2013-06-06) (圖)
話你知:為了我們的女兒——手牽手 (2013-06-06) (圖)
山地女性化的書寫 (2013-06-06) (圖)
貴州報道 (2013-03-05) (圖)
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克志:點燃貴州的「中國夢」 (2013-03-05) (圖)
六大舉措 力促開放 (2013-03-05) (圖)
趙克志的「雙重優勢」觀 (2013-03-05) (圖)
趙克志語錄 (2013-03-05)
趙克志簡歷 (2013-03-05)
持續開放 黔途無量 (2013-03-05) (圖)
開放貴州 港資熱土 (2013-03-05) (圖)
五大平台力推開放 (2013-03-05) (圖)
話你知:「飛地經濟」ABC (2013-03-05) (圖)
貴州報道 (2013-01-10) (圖)
貴州報道 (2013-01-10)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貴州報道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