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粵劇《戰宛城》的第二天演出,最感動是羅家英的表演,以他的年齡和健康狀況,用「拚命」一詞來形容最貼切不過,剷椅、搖水髮、對打等等動作全部做足。七幕戲演出長達三小時四十五分鐘,有文有武,其中不乏傳統排場,劇本很有已故著名編劇家蘇翁的影子;蘇翁的《鐵馬銀婚》、《摘纓會》、《白龍關》等劇作,都是唱、做、唸、打俱備的經典作品,也是我個人特別喜愛的粵劇類型。這類型的戲目由羅家英、尤聲普、陳好逑、阮兆輝擔戲,在今天的本地粵劇界來說,已經是頂級陣容,要說還有能者,就只有李龍。
聽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天地監製陳婉紅說,羅家英咪後說在羅、尤、陳、阮四人中,以他的年紀最輕,其餘三人已到「古稀」了。但尤聲普、陳好逑、阮兆輝三人在劇中的戲分絕不輕鬆,尤其是逑姐,舞刀弄槍,身手靈巧,遠勝不少年輕演員,如果說他們「老」,便只能說他們「老當益壯」、「老而彌堅」,他們的精彩表演使我想起一位前輩藝人說:「基礎打得好,一世都用到」。
不知是否要加入很多傳統排場和表演技巧,粵劇《戰宛城》第一場至第三場部分場口顯得有點冗長;也可能由於它改編自京劇《戰宛城》,京劇有很多場口屬「過場戲」,運用唸白比例遠較粵劇為高,演出節奏便會明快得多。粵劇重唱,而且六柱戲分皆須照顧,所以經常發現劇本有為唱開戲、為人開戲的現象;因此,改編自京劇的粵劇劇目絕有可能出現拉長了原來的場口的情況。我沒有看過京劇《戰宛城》,所以不知道上述提出的原因是否能成為合理解釋。無論如何,要解決演出時間過長的問題,整理第一、二、三場的劇本,也是其中一個辦法。
粵劇《戰宛城》也許還有精益求精的需要,但對於喜愛觀看傳統粵劇的戲迷來說,已經能夠過足戲癮了。 ■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