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登前日突然離開香港,美國事前幾乎全不知情,淡定以為他會留港長期作戰,可能因而無作多手準備,反映美國在外交和情報收集有局限。有法律專家認為,司法部罕有地一早公開控罪,但無同時撤銷斯諾登的護照,美方接連策略失誤,間接令他決意大逃亡。
前聯邦檢察官勞夫曼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稱,美國國務院在本月14日決定起訴斯諾登時,無即時撤銷他的護照,可能錯失阻止他離港的機會。他指當局公布控罪不尋常,因一般做法是被告落網才公布。
一早公布控罪 無求助國際刑警
華盛頓資深引渡事務律師麥克納布表示,若華府起初僅指控斯諾登盜竊政府財產,有可能阻止得了斯諾登離港,而檢察官可趁機研究案情,加強指控說服力。他指,只要待斯諾登被捕便可提出訴訟,認為有人處理失當。
消息稱,國際刑警紅色通牒發出後,即使不能阻止斯諾登離港,亦可令機場進入戒備,乘機拖延時間,美方無尋求國際刑警協助令人疑惑。有美國官員解釋,當疑犯行蹤不明,紅色通牒才能發揮最大效力。
紅色通牒相當於向190個成員國發出拘捕令,但有國際刑警負責人表示,根據守則,間諜罪指控有政治性,有違該組織不能涉及軍事、政治、種族或宗教範疇的原則。有美國官員稱,他們無求助國際刑警,因當時華府已接觸港府,並公開斯諾登的控罪。
俄劃清界線 拒買美國賬
至於斯諾登離港動機,知情人士透露,斯諾登個性獨立,但亦願意聽意見,離港前一日與「維基解密」商討後,才決定去莫斯科。該人士指,斯諾登無受當局壓力要離開,只擔心再拖下去,可能會被捕,一旦噩夢成真,便不能上網與外界聯絡,遑論繼續洩密。
對於俄國劃清界線,俄智庫「新歐亞基金會」認為,俄方視斯諾登為「麻煩人」,會假裝視而不見,一方面擔心進一步破壞俄美關係,同時不想買美國賬。 ■《衛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