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輝
何謂indie-topia?Indie也者,意思是「獨立」或「自主」,topia,意思本來是「地方」,加上了u,就變成了英國十六世紀作家湯瑪士摩爾(Thomas More)筆下的《烏托邦》(Utopia),那是一個「理想國」,一個「不存在於任何地方」的地方。U這個字母,在希臘文表示了「否定」之意,英國十九世紀小說家巴特勒(Samuel Butler)有一本小說,名為Erewhon,那是將nowhere倒過來寫,同樣意指「不存在的地方」。那麼,indie-topia存在嗎?
「烏托邦」是虛構的,爾後還陸續出現不同的「托邦」或「拓邦」,諸如「反烏托邦」(anti-utopia)、「敵托邦」(dys-topia)、「坎坷托邦」(cacotopia / kakotopia)、「異托邦」(hetero-topia)、「安托邦」(en-topia)、「伊托邦」(e-topia)……反正在topia之前加上一個有音或有義的前綴就成了。
這些加上前綴的「托邦」或」「拓邦」日新月異,形成為了永續的「烏托邦譜系」,其實都指向一個疑問:這世界究竟有沒有「理想國」?如果有的話,究竟是虛擬的、假「托」的、還是實在的、有待墾「拓」的?
問題的核心大概不在於存不存在,只在於相信或不相信,是的,一切「托邦」或「拓邦」都一如所有精神信仰,「信則有、不信則無」,信之,可奉之為心神之寄寓之所,不信的話,則不必管它存在與否了;比如有一個只存在於虛擬網絡的國家,名為「大丘本」(Uni Topia),uni也者,意思是「獨一無二」,據說位於太平洋西北角,在日本的東部……
已故的著名策展人史澤曼(Harald Szeemann)曾兩度執掌「威尼斯雙年展」(一九九九年、二○○一年),他在一次訪談中有此說法:「如果下一個展覽不是一場冒險,它對我便不重要,我會拒絕去做。」在他看來,冒險精神也許就是「獨立」或「自主」的大前提。
「獨立」或「自主」,意味著一個人或一些人,置身於大機構、大企業之外,可又不免要游走其間,並沒有固定的機制(及其資源)作為後盾,「獨立」或「自主」就是要DIY——從尋找機會、尋找資源、尋找人脈、尋找拍檔、尋找場地到尋找金錢、尋找人才等等,都只能靠自己,此所以必須「冒險」,因為誰都不可能為他(或他們)承諾一個玫瑰園,那麼,這樣的人總有一種特別的氣質,與其說那是「獨立」,不如說那是「自主」。
一個人或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追求「獨立」或「自主」,就是要做自己的主人,可是他(或他們)又不由自主,總是要將自己融入資本主義的體系——這樣的人既是掌控自己意願的工作者,同時也是不得不聽從系統的勞動者;既是自己的主人,也是體系裡的奴僕,如此這般,該如何統合心神以擺脫「主奴一體化」的悲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