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民
不知怎的,三歲半的小孫子,突然要扮作一個醫生來了。
他問xx要了一個口罩,又拿了一支經常為他探熱的兒童探熱針,於是逐個要為爺爺、xx、爸爸、媽媽檢查身體,還要借勢打了一支針。打針時你要雪雪呼痛,他才得意。這玩意他玩了一個晚上,現在又不玩了。
我們的家族,從老爺一代以來,五代數十口人,都沒有一個學醫的。上世紀六十年代「文革」前後,我的小妹妹,上山下鄉,作為知青,學了一丁點醫護常識,作為「赤腳醫生」,算是和醫生沾了點道。但改革開放以後,她也不可能重操舊業,現在也已退休了。所以我們的家族還是沒有一個醫生。看人家不少是醫學世家,父子兩代,有好幾個醫生,生病不假他求,真是羨煞了。特別是我們這些已屆耄耋之年的老人。
醫生是一個崇高的職業,俗稱醫者父母心,又說救死扶傷,實行人道主義。在香港的確是做到了。我認識好多位醫生,都是醫術精湛、人格高尚。至今還要定期接受幾位顧問醫生的檢查,我對他們更是尊敬和感激。
回說十年前的「沙士」災難,本港許多醫生全力以赴,有的竟以身殉職。那位耳鼻喉科醫生,便是我熟悉並讓他看過病的。
內地的醫生,在文革之前也是非常好的。那些年,我們有嚴重的疾病,也都會去廣州就診,並曾在廣州的大醫院留醫過。
不知怎的,近年的向錢看風氣吹進醫療機構,變成醫院大門八字開,沒錢沒勢莫進來。既沒有「救死扶傷、實行革命人道主義」,而且先收錢後治病、做手術收「紅包」成為常態。令港人望內地醫療機構而卻步,如能趕及回港就醫,必然趕回香港。去年結伴遊覽潮州,就有一位團友被一些無業少年用電單車撞傷,只好連夜把她送回香港就醫。
我對扮醫生的小孫子說,你長大了如果能當上醫生,便趕快來醫爺爺的多種疾病。但是,除非我能活到一百二十歲以上,才能享受小孫子的醫療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