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鳳凰木。網上圖片
朵 拉
再見,香港。我在心裡悄聲說。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hi and bye變成日子的一部分,而且時時在歲月中上演。一切如此不知不覺,最終形成了生活習慣。
登上機場快線,列車以時速130公里前進,玻璃窗外的景色宛若掌握不住的時光,眨眼便成過去。從香港島中環客運碼頭附近的香港站上車,列車剛啟動,馬上經過九龍西,然後便看見青衣,再過去,即時將跨過青馬大橋,接著直達赤鱲角機場。
就在快線列車還未跨海之前,窗外青綠的原野中,一棵光禿禿的大樹上佇朵紅花,想再多看一眼,列車隆隆往前急速開去,轉頭遙望,那越離越遠的單朵紅花,是不是厚實華美的木棉花?
去年五月和香港道別的前一天,為了看畢加索,匆匆從港島過海,沒朝星光大道走去,急急要在第一時間與畢加索相見,卻遇到休館,垂頭喪氣轉向尖沙咀,正要過去對面的半島酒店,一棵猶如被火點燃起來的紅花大樹,阻擋前進的腳步。
隔著莫桑比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的馬達加斯加島,是鳳凰木的故鄉。相傳有位航海家,遠遠看到島上森林中的鳳凰花盛開,如一片烈火在燎原,他誤以為森林失火,於是大喊:「火焰的森林!」後來有人把鳳凰木稱「火焰樹」,也有直接喚它「森林火焰」。這是世界上最色彩鮮艷的樹木之一。明艷鮮麗的紅花似乎不知道自己如此招搖搶眼,烈火燃燒似綻放一樹的絢紅,就那樣自在自然地奪目耀眼,把行人一個一個全都吸引到樹下來,紛紛打開手機和攝影機,將當季當紅的花兒攝取在相機和手機裡,也收在心裡。
前年四月受邀到台灣各大學參訪,在台南好幾間大學,不約而同聽到教授們提起鳳凰木。原來台南別名「鳳凰城」,鳳凰木正是台南市花,也是位於台南的成功大學校花。六月既是鳳凰花開的季節,亦逢台灣學校驪歌響起的畢業季,台灣學子因而對滿樹絢艷的鳳凰木另有一番感情。車過台南地區,在艷陽下滿街綻放的鳳凰木,不甘寂寞地似乎在呼朋喚友,相約一起提早來悄然登場,卻又紛紛揚揚深怕不為人知地燦爛昂揚盛放。到了香港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繁盛開花的才只一株,相對地冷清幽靜,可是,火紅花樹下聚集的人潮越來越多,也不知是海外遊客或當地人,駐足的人們爭相舉頭仰望樹梢,嘴裡發出讚歎之聲,並捨不得離開。如果鳳凰木知道它受到這麼多人的讚賞和歡迎,如果人們的愛慕欣羨目光是肥料、陽光和雨露,它一定開得更為璀璨絢爛。
沒有聲音的花帶著聒噪喧鬧的紅在青翠蒼綠的羽狀小片葉子裡迎風招展,站得太靠近了,拍攝出來的照片無法記錄它似錦繁茂的全貌,低頭一看,地上遍灑細碎花瓣,被風吹掠下來的花兒雖然掉落一地嫣紅,但它那火樣濃烈的紅的美好和熱情教人感覺這世間真是一片清平大好。時間卻不因人們如何依依,再怎麼不捨而停頓不前,分離時刻來到,不得不和鳳凰木揮手說再見。
後來香港的朋友告訴我,維多利亞公園裡種植大量鳳凰木,當地人稱影樹,樹枝向四面開展,形狀似傘,對生的羽狀小葉片層層疊疊蔚然成蔭,花開時鮮紅欲滴,已成人們到公園賞花時的注目焦點。某年9月到香港,住銅鑼灣的酒店,走路到時代廣場赴晚餐約,路過維園,暮色時分裡只注意中秋節的掛飾和佈置,影影綽綽間竟沒留神絢麗多姿的鳳凰木是否花開一樹?
錯過的還有長在維園被港人稱「鬧市中清泉」的兩棵木棉花。愛花的人與花錯身而過,過後懊惱沮喪,已經來不及,當時不加注意,過去再也回不來。時間教你後悔,讓後悔教你珍惜。正是在機場快線上,從玻璃窗口眺望,毫無徵兆,沒有準備,無意中遇見一朵紅棉花問起,香港人肯定地點頭確認,是的,是木棉沒錯。
第一次和木棉花見面,不在公園,不在植物園,也不在街邊路旁,殷紅燦亮的它是在紙上。
宣紙上的水墨畫,左側為挺拔剛勁大樹幹,團團簇簇的紅花圍著雄偉的枝幹,燃得畫面上佈滿灼灼光華。深淺相間的紅色,濃密艷麗,卻又不是朵朵都在輝煌怒放,與紅花一起的,交錯著點點未開的花苞,觀畫的人因此看見了下一個春天的希望。
畫家在紅棉花的畫中題下詞句「濃鬚大面好英雄,壯氣高冠何落落」,並沒有另外註明,好奇心起,四處查閱,方知是清代陳恭尹仿樂府舊題《木棉花歌》而作的樂府詩,「英雄花」的稱謂應該就是從這裡來的吧。
在詩人筆下艷冠群芳的木棉花,既有勃勃英氣,又磊落不凡,很多詩人描述此花的姿色時,皆為靚麗的鮮紅而傾倒。宋朝劉克莊說「幾樹半天紅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清朝屈大均則言「十丈珊瑚是木棉,花開紅比朝霞鮮」,句句都是令人陶醉的酡紅。
歌頌紅棉為英雄的不只是古詩人,年輕時著迷的香港歌星羅文,雖然已故,他的歌聲尚在耳邊響起「紅棉盛放,……英姿勃發堪景仰,英雄樹,力爭向上,志氣誰能擋?紅棉怒放,驅去嚴寒,花朵競向高枝放,英雄樣,萬眾偶像,紅棉獨有傲骨幹……」
碩大的花朵,執意的張揚,繁囂地盛放,繽紛的光彩,未曾有開到荼蘼時的萎頓容顏,當它掉下來時,仍是完整一朵花,噠地一聲落在地上,不破不損。無論盛開或凋零,它照樣紅彤彤重甸甸,豪邁豁達的磅礡氣勢絲毫不減,沒有辱沒了它「英雄花」的別名。
機場快線停下,赤鱲角到了,惆悵地下了列車,緩步朝往登機門口尋去。懷著對木棉花的憧憬,心裡充滿期待,是真的想要再見,而不是道別。
再見,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