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羅湖港人子弟學校為深圳招收港生規模最大的學校,已經納入香港升中派位機制。李望賢 攝
——學界指管理問題複雜 家長憂子女回流融入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明年9月入學的香港官津小學小一自行收生階段近日開始,連年激增的跨境學童入學問題再次引起關注。此前教育部回覆指,考慮研究在深圳開設香港官立小學可行性,以緩解跨境生入學難的問題。不過,有於深圳管理港人子弟學校多年、熟知兩地教育狀況的資深校長指出,在深設香港官小勢將面臨複雜的管理問題,且鑑於港府「福利不過境」的原則,較難實現。對於「受眾」的跨境生家長來說,也會擔心在深入學難以了解香港狀況,不利子女將來回港融入社會。
目前深圳共有5所學校屬港人子弟校或設有港人子弟班,有關小六生可參加香港升中派位,直接銜接香港學制。其中以羅湖港人子弟學校招收港生規模最大,全校目前有約900名學生,港生比例達八成。
深辦港子弟校 全賴優惠補助
該校港方校長廖翔顯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在深開設港人子弟學校並非易事,該校順利辦學得益於內地教育部門的支持。事實上,深港教育局高層就解決跨境兒童就讀問題進行過多次會談,深圳方面亦給予諸多支持。
廖翔顯介紹,學校創辦10多年來,羅湖區教育部門給予了包括管理上的特事特辦及校舍租金優惠等諸多便利,例如羅湖區地價連年增長,「若按照正常市價,學校根本無法經營」。而深圳對於民辦學校教師有一部分津貼,該校亦享此優惠。
土地資源緊張 管理問題棘手
對在深開設香港官立小學的方案,廖翔顯認為首要解決用地和管理兩大問題。他指,目前深圳城市發展迅速,土地資源緊張,增設專供港人的教育用地有一定困難;而在選址方面,若在市區建校成本將相對高昂,而若在偏遠地區,學生就讀又不方便,反不如跨境讀書。至於學校開設之後,管理問題也十分棘手:「若發生安全意外或者流行性疾病,深港雙方由誰來負責?此外,政府的撥款如何監管?」
廖翔顯又指出,跨境童的問題主要源於「雙非」嬰兒,而港府今年開始已實現「零雙非」,僅有過去出生的學生需要處理。開辦新校亦非易事,往往需要數年時間,到新校建成時跨境童的問題有機會已經大為緩解。他認為要處理過渡性問題,今年於北區校加班加派不失為一種較有效的做法。
「兩文三語」教學 適應兩地考試
每日於深港兩地奔波的跨境學童,不少是衝著香港有口皆碑的教育質素而去。廖翔顯指出,因應兩地差距主要在於英文,該校採用「兩文三語」教學方式,英文科採用與香港同步的教材,並相對增加課程比例。另學校也開設通識課及繁體字認讀,而語文、數學等科,學校教材則與內地同步,希望以相關課程安排讓學生既有能力參加香港升中派位,亦能適應內地升中試。
該校於2010年加入香港升中派位機制,近年每年約有30名學生參與,比例約五成。但近年該校收生亦大幅增長,由每級2班大增至5班,預計幾年後回港參加升中派位的學生將急速上升。廖翔顯補充指,過去幾年回港升中的畢業生派位結果都不俗,部分人更成功入讀地區英中名校如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