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自貿區效應下,園區內租金飆升兩成。圖為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圖右)和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圖左)夜景。新華社
「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上海自貿區是中國近期最火爆的話題之一,園外的企業排隊搶著爭飲頭啖湯之際,園內的企業卻萌生退意。據透露,「自貿區效應」已使得園區內倉庫租金迅速飆升兩成。有園內業主擔憂,自貿區「看起來很美」,於企業而言或鮮有實際利益,反而水漲船高增加運營成本。
■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孔雯瓊、沈夢珊 上海報道
在浦東新區臨港新城從事中介業務的某公司副總經理程勇對本報表示,自7月初發佈自貿區獲批的消息以來,相關諮詢就開始火爆,9月起公司每日更是至少要接聽逾100通電話,由於外資登記由29日縮短至4日,昨日開門首日諮詢企業更是絡繹不絕,員工忙得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
相形之下,園內的情緒顯得很淡定。外高橋保稅區是上海自貿區的組成部分之一,早已入駐園區的上海天宮驛供應鏈管理公司陳姓負責人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坦言,他們對自貿區並不十分期待。陳先生表示,他們是物流公司,而上海自貿區更著力於在人民幣自由兌換等金融創新方面有所突破,於他們而言有針對性的舉措不多。
外貿老闆:期待簡化報關
周女士的公司從1999年就在外高橋保稅區從事進出口業務,她直言,金融創新或許對外資銀行等更為有利,她本人更期待在海關報關流程上能夠有所變革。「通常來說,我們貨物的報關時間少至半個月,多至一個月,其中牽涉到大大小小的繁複的環節,效率很低,」周女士說,自貿區如果能為企業帶來更為實際的政策優化,企業會更加歡迎。原本所傳自貿區15%企業所得稅最終落空,周女士更是認為園區優勢無多。「園內園外的稅收幾乎沒有什麼差異了,且政府對保稅區企業的扶持力度反而越來越小,」周女士並不隱諱已經萌生退意。
製造業老闆:相信政策利好
譚波是一家設在外高橋保稅區內美資機電製造企業的負責人,他對園區的印象也是「麻煩」兩字。他介紹說,公司業務涉及採購、生產、加工、銷售幾部分,業務範圍包括國內國外,「希望自貿區內美元結算的手續可以簡化,現在每次結算都要提供一堆單據,實在是太麻煩了。」他並表示,從保稅區進到國內的貨物需要繳稅,往境外去的就會有減免,他期待日後可以外銷免稅。
「在保稅區,我們並沒有得到很多優惠,僅僅享受到外資企業兩免三減半的政策。」但他續稱,相信自貿區未來的政策是正面的,對他們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例如自貿區內的法律體系應當會更完善,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市場參與者的產權和信用的界定等等,這些對製造業極其有利。」
物流老闆:運營成本日重
自貿區的未來未有定數,但「眼球經濟」已頗令園區企業困擾。前述物流公司陳先生透露,上海自貿區吸引全球目光,公司尚未得到紅利卻已受困於運營成本。他透露,近幾月公司業務量並未增加,園區倉庫的租金已隨行就市,短短兩月上漲了一至兩成不等,對物流企業來說壓力不小。有地產分析機構人士認為,隨著上海自貿區的進一步開發及配套設施的建立,外高橋保稅區內的廠房租金亦存在進一步上漲的可能。
經濟學家:進駐門檻提高
在經濟學家的眼裡,上海自貿區也未必是企業的天堂。中國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就直言,上海自貿區對政府與企業都可能是個「痛苦」的過程,「中央給了上海改革的權利,但路要上海自己去闖,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權力要作出讓步,要壯士斷腕,從企業的角度來講,也不是進入了天堂,可能要面對一個門檻更高的國際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