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章蘿蘭 上海報道)上海自貿區掛牌月餘,有人認為自貿區目前公布的政策並沒有如先前想像的寬鬆,尤其是外界期待的人民幣業務開放措施至今未有公布,不免有所失落。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日前首次「發聲」,表示上海自貿區的規劃是通過兩到三年的努力,在自貿試驗區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跨境投資貿易新制度體系、管理體制和監管模式。並指自貿區是「種苗圃」而非「栽盆景」,所有改革措施必須可推廣、可複製,並強調各項改革措施的前提是「風險可控」,絕對不能出現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
改革目標就要制度創新
韓正透露,上海啟動自貿區研究已有時日,總的方向是繼續擴大開放,研究至後期並向中央匯報一些設想的時候,提出制度創新,也有提出制度創新和政策優惠相結合,不過中央領導明確指出,自貿區的改革就是要制度創新。
韓正表示,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關鍵是制度創新,不是挖掘政策窪地,而政策窪地越多,越會阻礙各類要素高效流動,越會阻礙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好比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如果有窪地,就容易出事故。他續稱,正因為着眼於制度創新,自貿試驗區所有的規則、所有的改革舉措都必須實現可推廣、可複製,「反過來說,不可推廣的、不可複製的,就像『栽盆景』的那種,不是自貿試驗區幹的事情,可複製、可推廣,形象地說是『種苗圃』」。
自貿區運行超過一個月,韓正直言感「滿意」,因為籌備階段所設定的目標都達到,推出的各項改革措施已經平穩扎實落地,最受關注的金融改革創新細則,研究透了就會出台。他表示,按照十八大提出的目標,通過兩到三年的努力,將在自貿試驗區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跨境投資貿易的新制度體系、管理體制和監管模式,在此過程中,上海將會對自貿區進行實時評估,「初步想法會在半年左右整體評估一次,評估是為了更好地推進下一步的改革工作,先推出的措施先評估,評估結果會在一定範圍公佈」。
月月有小結 半年有評估
韓正透露,目前上海已經對自貿區的每一項改革措施進行列表式管理,兩到三年的時間內,所有改革措施都有階段目標,月月有小結、半年有評估。至於如何評定自貿區的試驗是否成功?他表示,評估體系不會是GDP、稅收等老的數據指標,要從制度層面去看成果,「形成一整套符合法治化、國際化、市場化要求的投資和監管模式,就是一種成功;不用老的法律,按照新的規章制度都能管好了,這是一種成功;過去靠審批,現在不審批,企業活力強了、社會活力強了、管理更到位了,這是一種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