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呂大樂(左)解釋,家長對子女日後發展普遍感悲觀,可能與他們對社會前景、流動性等感到不安有關。 陳廣盛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廣盛)明愛向晴軒以電話訪問了逾1,800個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家長,了解他們在工作、家庭生活及養育子女方面所面對的問題與挑戰。當中發現,家庭收入越高的家長對下一代前景越感悲觀,逾七成「小康之家」及「中產」的家長都認為下一代發展會較自己一代差。港大社會學系主任呂大樂表示,原因可能與家長對社會前景、流動性等感到不安和悲觀有關,建議政府要有更清晰具體的長、中、短策劃,增強年輕一代的發展機遇。
調查於今年1月8日至2月19日以電話訪問方式進行,共訪問了1,855名家長,並以他們的每月家庭收入劃分為3個組別,1萬元至19,999元為低收入家庭;2萬元至49,999元為「小康之家」;5萬元以上為「中產」。結果發現收入愈高的家長對下一代前景愈感悲觀,72%「小康之家」及72.2%「中產」的家長都認為下一代發展會較自己一代差,低收入家庭則錄得62.4%。而認為下一代前景較自己一代好的低收入家庭有21% ,「小康之家」則只有12%,「中產」更低至7%。
營商環境差 中小企難發展
52歲的呂先生是一間小型企業的老闆,育有一名6年級的兒子,近日已忙於為兒子升到一間中學四處打點。他坦言,現時家長對子女的溺愛令時下的年輕人的人際關係、自主能力等都比自己一代差,故對自己兒子的前景感到相當憂慮,「(上世紀)80年代我還可以創業,做一間小型企業的老闆,擁有不錯的收入,但我覺得我兒子將來就一定做不到了」。他又認為現時的營商環境較以前差,中小企業完全沒有發展空間,呼籲政府多加支援。
呂大樂表示,家長對子女日後發展普遍感悲觀,可能與他們對社會前景、流動性等感到不安有關。他說,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學生只要有一樣課外活動已經很足夠,但現時的要求卻是愈多愈好,還要會樂器才算勉強合格;就算考上大學亦不能確保會找到一份穩定、滿意的工作,因為現今社會有太多大學生,公司除要求高學歷又要有其他技能。他建議政府要有更清晰具體的長、中、短策劃,如加強學生職前培訓,讓他們充分理解自己的目標,增強年輕一代的發展機遇。
專家籲「正向心理」育兒
明愛督導主任郭志英指,相關結果反映出家長的焦慮,她提醒家長要以「正向心理」面對養育子女的問題。若發現自己情緒有問題,應及早尋求他人或機構的協助,建立平衡、快樂、健康的生活態度及方式,以免壓力爆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