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孔雯瓊 上海報道)在昨日舉行的上海國資系統會議上,正式公佈了「滬版國資國企改革20條」。此次改革意見中,國企去行政化意味濃重,不僅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更堅持了「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有專家指出,只有通過「去行政化」,激勵約束機制才能提上日程。改革方案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國資領域改革出台第一個指導意見,目標主要圍繞國資改革、國有企業、選人用人等幾大方面展開。其中最大的亮點在於通過一系列方案,將國企行政化色彩過濃的弊病糾正過來。
此次意見在「選人用人」和「國資監管」兩個方面充分體現了國企「去行政化」的改革決心。
上海將推進市場化導向的選人用人和管理機制,全面推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任期內制契約化管理,保持合理的穩定性和必要的流動性。在市場化程度高的企業內積極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定。在領導人員薪酬體系上健全業績掛u、延期支付、追索回扣等約束機制。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王建鉚認為,短期內取消國企領導行政級別有難度,去行政化還得循序漸進,可以讓不合適做企業的人先回到政府行政崗位。參與過改革方案討論的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張暉明認為,在通過「去行政化」、讓國企負責人完成「身份轉換」後,建立長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才能提上日程。
在國資監管體制上,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張暉明覺得,上海國資改革借鑒了「淡馬錫」模式,管理訴求從管資產轉向管資本,本質上是釐清資產的權力鏈條關係。所謂「淡馬錫」模式,是指新加坡淡馬錫公司,雖然由政府100%控股,但政府不干預其在運營或商業上的決定。張暉明指出,目前很多上市國有企業,國有股呈絕對控股地位,持股比例達到70%左右,這樣的局面造成國有股一隻獨大,不利於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此外國資國企改革20條其他主要目標是在3至5年間,完善國資管理機制,優化國資佈局。其中上海80%以上的國資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設施與民生保障等關鍵領域和優勢產業,國資收益將逐步提高上繳比例,到2020年不低於30%,同時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