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士大夫第」院牆上的官帽圖。本報記者王逍 攝
雷肇雄說,黃秀文的發跡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因本分經商,羅田村的黃秀文最終富甲一方。後來,黃秀文衣錦還鄉,用錢捐官,遂將自己的大宅命名為「士大夫第」。
「士大夫第」於乾隆年間建造,耗時38年,分三重進,有四堂室。有意思的是,一處院牆上,一幅巨大的官帽圖赫然其中,中間雕有小門,旁邊繪有鯉魚,寄希望子孫「鯉魚躍龍門」。
宅院曾有36對廂房、108處起居室、48座天井。記者看到,即便在最偏處的壓水井旁,也有一處天井。廳堂的天井下方,四水歸一,連地漏都被做成了古錢幣形。楊婆婆說,自己在這裡生活了70多年,從來沒有見到地下水道淤塞過。楊婆婆是古屋主人之一,黃秀文的第十七代孫媳。記者開玩笑:「你們家那不是有好多錢?你婆婆有沒有給你古董呢?」老人笑着表示哪有,估計地底下可能會有些東西。記者指下次他給老人帶個探測儀過來。她大笑道說好,就怕探測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