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當代藝術已從被受眾仰望的、強調理性美的文化形態,走向了具有個人藝術立場與普世性價值的文化消費領域。所以,文化如何生成、如何走近公眾,成為衡量當代藝術的一種標準。圍繞這一問題,是當代藝術的參與性、互動性與傳播方式,這是區別於古典藝術的語義轉換。■香港文匯報記者 許瓊
當代藝術的國際性特徵
現在,有些當代藝術家都在竭力地夢想擠進國際背景當中,擠進西方視野,以求被西方認可,領到西方的「身份證」。然而,當獲得不到西方的認可時,又回到本土中來尋找中國元素。於是,這難免就出現了所謂的符號化問題。其實如果對中國文化元素進行昇華,譬如,對於遒勁、雄逸、飄逸、雄渾、沖淡、纖穠、沉着、高古、含蓄、流動等等這些極富中國審美精神的體會;對於氣和韻的把握與表現運用;這才是形而上的運用。這樣才能真正將本土文化元素提升到一個境界,變成世界性的語言。像日本,對於本土文化元素的提升不限於形式上,而在於抽離思想。
目前我們的藝術很難做到國際化,最關鍵的兩點就是:一,傳播力度不夠;二,類同性強。這是一般藝術家致命的兩點。
回過頭來看許鴻飛的雕塑藝術,他的作品我認為是具有國際性的特徵。如何做到國際性我認為有這麼幾點:共通性強、互動性強、個性強、傳播力度高。這幾點,許鴻飛都具備了。
歐洲世界對於具象藝術
與抽象藝術審美的總趨勢
目前,整個歐洲世界對於具象藝術的方式、方法已經不再作為主流,這是歐洲藝術史發展到今天的必然性。西方的古典藝術之所以寫實,因為它的使命是要通過繪畫的方式,雕塑的方式來陳述一個宗教的故事,一個歷史的事件和一個理想的或現實的世界,這是藝術依托文學性、敍事性文本所形成的再現模式。
19世紀之後,工業革命在西方展開,工業革命的信息迅速波及到藝術的問題上,就產生了對藝術固有形態的一種衝擊:在藝術的具象形態中介入抽象的觀念,機器的力量與生命,同樣可以是藝術,同樣可以成為藝術表現的對象。因此,當代藝術就是不斷提取、提煉、演繹到抽象表達,這樣一個系統過程。表現出得是以獨立的審美意志來對抗傳統藝術方式,這樣一種藝術關係。這種藝術是反文學性、敍事性的視覺圖像。
什麼是抽象呢?抽象不是符號化,也不是對一個形態簡單變形。真正的抽象藝術是把你所看到的形體進行抽離與建構。現在西方對這種形而上的抽象的藝術更感興趣,因為在這樣抽象的藝術裡可以思考更多的問題。
把話題說回來,真正去看許鴻飛的作品,不要單單局限在抽象與具象的表層問題裡。他的作品能否打動人?所有能夠打動人的藝術就是好的藝術,不管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
自然,中國也有好的抽象藝術,但是,中國欠缺的是對抽象藝術從一而終,甚至能夠形成完整體系的抽象藝術家,我們看到的多數還是在抽象與具象之間徘徊的藝術。西方的抽象藝術,它是將抽象作為一個問題不斷去研究,然後解決這個問題,上升至形而上的層面。所以西方國家已經不習慣具象的藝術,這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中國還是很多人在做具象的藝術,這應該來說,還是中西方文化的一個區別,而中國的具象藝術恰恰互補了西方當代的這一塊空白。西方對藝術的教學體系注重的是理念與感覺的傳導,他們已經將藝術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讓藝術進入生活,進入公共空間,進入互動這是當代藝術的一大特點。從這個層面上看,許鴻飛的藝術具備了當代性。
許鴻飛的雕塑所表現的「肥」
與西方雕塑所表現「肥」有什麼區別?
國外很多關於「肥」的題材的雕塑,我覺得那種「肥」與許鴻飛的雕塑中表現的「肥」是不一樣的。國外的雕塑對「肥」的表達其實是帶有嘲弄性的,但許鴻飛的雕塑之「肥」的特點,是以一種「反差」的形式切入。他用這種「肥」的形象來展現胖人們的姿態、自信,闡述一種生活態度。現在主流生活審美中以「瘦」為美,這是人類生活審美的一種取向。但是藝術可以逆反人的認識而深化到另一種解讀方式裡。許鴻飛的「肥女人」雕塑到意大利、到澳大利亞,那裡的公眾非常喜歡。他們領悟到原來中國人對「肥」持有自己的觀點;原來「肥」女人可以這麼歡樂,這麼自信;原來「肥」的形態是人類生活中一種不可或缺快樂。說得更深一點就是,許鴻飛是對當下生活審美意趣陷入盲點的嘲諷,他用一種赤裸裸的、暴露的形態出現,從而把這種嘲諷推向了極端,推向了快樂!也因此,迅速讓外國觀眾找到了人性的共通性。
我們長期輸入到國外的中國當代藝術是:各種扭曲變形人物形象以及怪胎等,這類作品佔很大的比例。這是對外國人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誤導;除此之外對中國的藝術的印象,就是當代藝術之前的紀念碑式的藝術形態。是許鴻飛的到來,才使外國朋友看到了中國當代藝術別開洞天的一面。
逆反者留於歷史
保守者被歷史遺忘
許鴻飛在雕塑界是逆反者的形象,不順應既有或者繼承固有的模式。從歷史上來講,但凡逆反的者在某種程度上都會遭到所謂正統者的壓制,歷史上均如此;但是逆反的人總能進入歷史,而保守的人總是被歷史所遺忘,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
當下學院體系對許老師的作品不表態;像我這般四五十歲年紀的人群不排斥;而年青一代的人沒有反感,覺得挺喜歡;但是對於特別老的一代人,他們持有不同的看法。當然他們對於中國的雕塑藝術是有一定貢獻的,將西方的造型、方法引入中國,迅速提高了中國的造型水平,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當他們功成名就之後,站在他們那一輩主張紀念碑式標誌性的意識形態裡面來看現代藝術,思想漸漸開始保守。這種保守的意義何在呢?首先他需要保留自己的價值,保持地位不被消解。其二需要保守住自己的藝術永遠佔住制高點,但是歷史在前進,藝術在變化,不可能由一種藝術形式一直主導。
中國的當代藝術在近30年的改革開放之後,呈現出多種面貌:包括裝置的、抽象的、多媒體等多元的形式,甚至出現了很多跨界的方式。什麼是跨界呢?就是超出界外。第一是材料超出界外,像許鴻飛用翡翠來做雕塑就是跨到了工藝美術的行列;還有一種,將聲、光、電運用到雕塑裡面,跨界到科技領域。我感覺到跨界很重要,因為跨界與交叉才能出現新的東西。
保守的藝術還是有它一定的價值,如果說它具有相對的價值,可以保也可以守。打個比方古羅馬的雕塑,你能夠推翻它嗎?文藝復興的東西你能夠推翻嗎?推翻不了,因為它代表了一個歷史的高峰。但是如果因為佔據了這個歷史高峰而排斥其他的新的東西,這就是狹隘。我比較讚賞錢紹武老先生,他就很開放,不排斥新的東西;包容,樂於接受新事物。
藝術走近公眾
是當代藝術的使命
藝術走近公眾,有兩個層面的關係。一是公眾如何看待當代藝術;一是藝術家如何使自己的藝術在公眾中產生影響。這是文化如何在人文空間中生長,如何引領大眾的問題;也是藝術家如何確立自我身份和價值的問題。
因此,當代藝術必須找到具有普世價值的共通性,在共通性中闡發藝術家的感知度,傳達出藝術家的經驗反應和語義個性。當代藝術的性質不能僅從形式、手法、觀念來闡釋作品的意義,是否能夠對以往的藝術形態有一個概觀,並從中發現自我的契合點,是當代藝術家能否提出自我的藝術主張之關鍵。這種主張恰逢適土,才能得到長足的生長。這個適土就是--公眾。我認為許鴻飛是這片適土的拓荒者,相信在這片相對荒寒的土地中定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肥女人」回家過年 歡聚花城
2013年許鴻飛雕塑世界巡迴展一路歡歌,經澳大利亞悉尼、墨爾本,意大利西西里、托斯卡納,法國巴黎羅浮宮,許鴻飛帶着他的「肥女人」終於趕在農曆春節前回到廣州。在一片喜慶祥和的新春氣氛中,「回家--歡聚花城許鴻飛雕塑展」在花城廣場隆重開幕。
這次展覽主題為「回家 歡聚花城」,主要展出許鴻飛18座大型雕塑作品,雕塑材質以銅、玻璃鋼為主,過半作品屬首次在廣州亮相,展出最新作品《馬上快樂》、《一曲未奏》、《撥浪鼓》、《開心》以及《春天的故事》、《大地晨光》等大型群雕作品。許鴻飛表示非常開心回家過年,以此方式和大家共度春節,並和廣大市民分享「肥女人」帶來的歡樂!許鴻飛同時透露,不會在廣州做太長時間的停留,接下來將繼續帶着「肥女人」到英國倫敦、德國、意大利米蘭、巴西、阿根廷舉辦個人展。■本版圖片攝影:曾雨林
宋偉光(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中國《雕塑》雜誌執行主編 著名藝術評論家)
藝 術 簡 歷
許鴻飛,1963年出生於廣東陽江。
1990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
現任廣州雕塑院院長。
國家一級美術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