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不抗拒與學生在Facebook(面書)上連結為朋友,因為他們即使平日在課堂中沉默寡言,在網絡世界裡卻能把真實的情緒表露無遺。早前筆者在上班途中,查閱朋友近況時,看到有同學發了一個帖:「如果有個女仔喜歡我,但我對她毫無感覺,我應該如何是好?你祝福我還是阻止我?」有些人回覆反對,也有人叫他自行決定。細看這位同學寫的其他帖子,多圍繞愛情的心理測驗和星座分析,看來愛情問題,帶給他莫大困擾。
筆者馬上想起一個心理測驗。試幻想一下,你有一位伴侶,現在你要去對方的家,你會選擇哪一條路徑?選擇一,平坦大直路,你很快就可到達目的地,但沿路並沒什麼可以觀賞。選擇二,彎彎曲曲的小路,需要雙倍時間到達目的地,但沿路風光明媚,不會沉悶。這道題是看看大家墜入愛河的速度,揀選前者的朋友,傾向較易投入一段關係當中;選擇後者,則傾向慢熱一點。
你覺得這樣的測試準確嗎?一半半吧!但至少在探討愛情價值觀的課題上,筆者能以此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地分享對愛情的看法及經歷。其實年輕人大都對愛情充滿憧憬,可是他們的迷思卻不容易在嚴肅的學習環境中得到解答。
「愛情三角理論」
就以上同學提出的問題,我們除了表達個人意見外,也可以提供心理學家羅伯.史丹伯格(Robert Sternberg)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以供參考。它解構出愛情的三個主要元素: 一、激情(passion),因着外表的吸引、身體的親近和接觸,令人產生「好感」;二、親密(intimacy),指二人在言語和情感方面的感通,透過互相表達、分享和支持,而感到彼此的重要;三、委身(commitment),與對方建立長久穩定、不離不棄的關係。
這三個元素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例子一,若你與該對象只有激情,卻無經過溝通,雙方也沒有承諾可言,這是一種迷戀,就像人們迷戀明星、偶像的情況一樣。例子二、當二人只有親密的元素,有談不盡的話題,卻沒有其他元素維繫,那比較像朋友的關係。例子三、若然二人當中只有委身,他們卻不能互相吸引和溝通,這叫「空愛」,就像盲婚啞嫁。
這位同學既然知道自己對她並無任何感覺,為何還在想超越朋友的界線?還是這是一種「人有我有」的心態呢?■青年學院(葵芳)教學助理梁玉玲
(小題為編者所加)
|